芥菜種會──有故事、做新事,社區工作邁向永續新里程

社區工作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從設計到進行的方式都大有學問!深耕社區工作多年的基督教芥菜種會,就分別採用了如貧童認養、食物銀行等「由上而下」的「輕推」引導,以及如合作社、就業培力等「由下而上」的「社區資產設計」。而SDGs與ESG等永續觀點的納入,更能幫助社區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閱讀本文,一起來看看芥菜種會戮力推動的社區工作吧!

走進社區當個永續旅人 玩一場負責任的旅行

氣候變遷的衝擊使人們正視環保永續的重要性,曾經蔚為主流的報復性旅遊已被一種對土地與環境、在地生態更正向的消費態度取代,比起過往純粹消費在地資源的觀光方式,走進社區當個永續旅人,玩一場「負責任」的旅行,已成為更好的選擇。閱讀本文,看看永續旅行如何融合經濟力、文化力、教育力、社造力,用行動刺激在地翻轉,帶動社區永續發展,創造出更多旅行的意義。

社區照顧 一條從我到我們的旅程

無法在家庭中得到完整照顧的弱勢兒少,早期有救濟院或孤兒院接手,隨著政府頒布「兒童福利法」,宣示弱勢兒少公權力的里程碑,以立法、政策和行政等做為,在民間社會為弱勢兒少築起家庭外的替代性照顧,再到現今各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類兒少社區照顧據點……台灣的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是如何在照顧與被照顧的旅程中,走上從「我」到「我們」的旅程? 來看看專業的社工研究者劉曉春的分享吧!

誰說長者只能被照顧?綠色照顧讓長者透過參與翻轉農村

說到「長者照顧」時,總是聯想到藥物、復健或虛弱的老人嗎?其實,有一種運用農業、園藝、動物及戶外自然空間等,融合健康照護概念,發展出的「綠色照顧」,能幫助長者創造出更積極的晚年生活,且以綠色照顧方式整合社區議題,更能讓照顧成為社區資源循環的一種可能。「綠色照顧」究竟是如何實現在地安老的理想,城市與農村發展出的長者照顧樣貌又有什麼差別?來看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的分享吧!

坐在黃金上的貧窮:疫中重建社區與合作社的團結共生

為了遏制病毒傳播,國家封鎖經濟活動導致市場失靈同時,無數企業與社區在雙重失靈中遭遇嚴重打擊,全然暴露當代社會系統的脆弱。然而,合作經濟蓬勃發展的加拿大與英國,在後疫情時代,證實社區經濟建設可以依托在合作社身上,共同撐起資源在地循環的經濟生態。英國社區擁有的酒吧合作社,疫情之後增長16%,便是社區需求無需外界代勞的例證。

無國界關懷 疫情下合作經濟發揮人本價值

今年3月,變種病毒Delta的傳染疫情,讓印度人民飽受殘害,許多百姓及窮人來不及就醫就已死亡。創立於1972年的印度合作社「自僱婦女協會」在疫情嚴峻之時,秉持「確保無一人被遺棄」的信念,募集不少醫療設備協助當地受苦的人民。無獨有偶,加拿大、澳洲、肯亞、法國等國家,也有不少合作社發起經濟救助和生命保護等行動。當不少企業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間持續獲利之時,合作社則發揮人本價值持續救急救難。

社區資源共生 作為照顧在地化的柔實力

新冠疫情時代,各種生活資源的連結都可能一一解構,再重新建構,社區照顧模式也因疫情,更需社區的合作和努力。然而,社區長照長期存在著「官僚體系擴大迴圈」問題,「有服務卻看不見」,因為主管機關只看評鑑資料;「有服務卻做不到」,因為科層制度是社區工作者的行為枷鎖。

婦女社區微尺度創業:創造彈性工作×強化養育環境

當馬雲說「996」是巨大福氣的同時,地球另一端荷蘭,則有7成6的女性選擇「彈性工作」,她們一周工作少於36個小時,不僅兼顧家庭生活,也能保有職場上的社會連結。彈性工時不僅在荷蘭盛行,其實應用在以社區為尺度的工作型態也相當合適,社區婦女能針對不同對象,以共同經營、分時管理的營運模式,創造出如共學咖啡廳、社區團購或食物買賣、下午茶DIY講座、課程休閒輔導等類型的社區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