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如果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台灣社區最迷人風景就是風格歧異的獨立書店。這些書店以書本為主體,跨界發展出五花八門的社區工作服務:長照服務、社區托育或小農市集,並將各式各樣議題帶入社區,拓展社區居民的眼界。 有人說:「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在疫情肆虐下,台灣書業產業鏈都受到衝擊,但社區裡仍有不少獨立書店,努力地在傳遞知識聖火之餘,以更貼近情感、創意滿分的方式,積極回應居民的需求。

獨立而不孤立的書店 擾動社區情感關係

一身傲骨佇立在街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它可一點也不遺世獨立,社區孩子放學無處去,它是你最佳的保母,地方農產品滯銷,它就是最佳銷售員。親子活動、名家講座、打工換宿、以菜換書,社區居民每個微小的需求,都是它存在的意義。

獨立書店賣書也賣理念 倡議社區議題不缺席

《閱讀的島》主編林宜璇曾經如此形容獨立書店,他說,獨立書店是在地社區的星星之火,在黯黑的夜亮著獨一無二的光度,成為人們尋找道路的指標。位於基隆港邊的「見書店」和淡水河邊的「無論如河」,像一座座以知識做為底蘊的燈塔,讓社區民眾循著光,看見土地認同和新住民相關議題,甚至獲得照護服務。

賣的不是書是夢想 偏鄉獨立書店用情感「交陪」社區

很多人都說,開店最重要的就是Location,但這樣的話聽在屏東縣深山的「蕃藝書屋」和台東縣偏鄉「書粥」老闆耳中,可就有另一種想法了。他們放棄人潮眾多的地點,包袱款款,來到天涯海角,開了一間連當地人最初都不懂在衝蝦毀的書店,他們以創意發想各種大人小孩都喜愛的活動和服務,居民反被他們為地方盡心力的理想所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