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從來就不只是一份工作 部落長照照出文化傳承路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顧」的需求愈來愈大,而缺乏照顧人力的問題,在資源取得相對不易的原住民部落中更顯嚴重。「長照」學問大,不僅是延長壽命和生理照顧而已,更需長時間相處及溝通。台灣原住民族16個族群間有不同的照顧文化,如何突破現行缺乏文化敏感度的法規制度,發展因地制宜的部落照顧體系?本文帶您進一步探索。

寒溪的另類長照場域 長輩在文化傳承中展笑顏

小米慶典活動是寒溪部落的歷年盛事,在崗給協會寒溪村,這個動作不僅是是在「種」小米,也在「種」文化–部落長者透過過去熟悉的農事,重尋生活重心與自信。閱讀本文,看崗給協會創會理事長李淑敏與兒子方喜恩如何將原鄉照護結合文化傳承,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社區合作夥伴寒溪長老教會師母張梅丹又是如何藉由長者小旅行的推動,運用長者的智慧與經驗創造出不一樣的照顧模式。

長者是軸分享是線 比亞外的長者照顧交織出生命亮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比亞外部落文健站強調「分享」,牧師林聲說,文健站的餐廳命名為「一張嘴」,在泰雅族語的含義是獵物在山上屬於獵人,揹回部落就變成族人都有分,這種「家」的概念正是比亞外文健站推動事務的準則。曾有離世長者的家人寫信給文健站,「謝謝你們成為媽媽最好的家人,在我們無法陪伴時滿足了她。」珍視長者智慧並融入課程,比亞外文健站的用心,為部落長者晚年填滿美好回憶。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照顧從來就不只是一份工作,特別是山地原住民部落的照顧體系更強調必須建立在對被照顧者文化的理解上,關係建立後照顧才能發生,但當前長照體系的所有流程皆為一體適用,缺乏地區、族群與文化敏感度。即使現況如此,仍然有些部落嘗試用原住民的方式照顧自己人,本專題帶您來看看這些努力發展屬於自己的「互助照顧」模式,讓部落長者居住在自身熟悉的環境中,健康並保有家庭和社交生活,有尊嚴地「在地安老」的精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