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疫情期間產出的新名詞「報復性旅遊」,雖然滿足了旅遊者的心理模式,卻讓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相對地旅客的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受干擾,如此三輸的局面,不禁讓我們反思旅行真的只能這樣嗎?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可能性?如果將永續精神融入旅程會是怎麼樣的一趟旅行?在台灣,又有哪些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讓旅人能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社區力點線面》邀請您一起來探索!

旅行的飲食可以很永續 綠餐飲正在改變社區 

從山林到海灘,從日出到日落,旅行總能讓人們從單一規律的日常中,重新感受生活的悸動,並且再度愛上台灣。在旅途的過程中,沒有一件事比「飲食」更能傳達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只是滿足生理需要,你的每一口食物,甚至還能造成「改變社區」的巨大效應,從採買食物到端上餐桌,「永續飲食」如何提升地方價值甚至吸引青年返鄉呢?

永續概念抬頭 旅宿、代步工具在社區展開慢經濟

不同過往踩點、打卡式的「速食旅遊」,強調慢遊、慢食、慢活、慢行的新型態旅遊現正在台灣悄悄萌芽。概念旅館「兩腳詩集」和「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不約而同在旅宿和運輸層面,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邀請旅人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在這一場看似無聲的「慢革命」中,旅人和社區究竟能從中獲得什麼樣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停止報復性旅遊 社區需要的是「永續旅行」

每當連假出遊之際,各地都出現報復性旅遊的情況,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旅客的觀光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為何一樁旅遊美事反倒成了蝗蟲過境般的災難?旅遊如何在環境、社會和經濟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對於「旅行」,我們或許需要更多元的想像,此次《社區力點線面》邀請讀者與我們從「永續精神」出發,探索在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