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贏四生 看國外如何合作打造住得起的社區

高房價、高炒作、高空屋率與高自有住宅率的台灣,不但讓面臨低薪的年輕人與許多經濟弱勢族群無力購屋,也讓多數人難以找到符合需求的住所,導致居住權遭剝奪。但地球的另一端,卻存在著能解決居住問題、實踐合作共享、互助共好的精神,同時亦可解決環境、社會及經濟問題的理想社區,國外是如何辦到的呢?

合作住宅 老後生活新選擇

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加上青年人低薪買不起房子,為了滿足共老及住宅問題,「青銀共居」的住宅合作社模式不啻為人們在地安老、攜手共老的方式之一。曾投入《合作社法》修法的立法委員尤美女表示,在這樣的居住模式中,年輕人可以把長輩當作「乾爺爺、乾奶奶」看待,平日幫長者出門買東西、陪伴看醫生及日常生活的協助與照顧,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年輕人以陪伴長者代替房租負擔,如此不僅讓長者在暮年獲得陪伴,也能解決年輕人住的需求。

居住正義不是口號 需要你我共同創造

以當前台灣的住宅政策背景,是否能走出一條台灣住宅合作社的實驗路徑?「居住正義」之聲震天乍響,然而這聲音不該只是政治口號,更不應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彭揚凱認為,台灣若要推行住宅合作社,可訴諸為一種消費者運動,如目前許多成功的勞動合作社經驗,背後有著生態、健康或其他需求與考量,因而將議題創造成一種引領台灣社會創新的平台。一旦住宅合作社也成為社會創新平台,或許較能破解當前台灣僵局。

守護弱勢族群 友善共老家園成第二家人

在目前世界的運作中,把一切都當作商品放進市場中操作,以致產生許多問題,尤其弱勢族群的利益,往往首當其衝,優先被犧牲。「有限責任新北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發起人鄭文正,近年來在民間團體或公部門提倡「友善社區,雙老家園」的理念,就是希望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解決住宅問題,成立有社福支持系統的友善共老家園。

眾志成城 打造心中的烏托邦

「住宅合作社」是一種民間集資的概念,社員將錢存進合作社,集資買地蓋房。由於是自地自建,建築成本可省去建商中介獲利,房子蓋好後開放社員購買,共同管理。這種基於合作與共享價值,透過成員共同出資,參與住宅興建,從而建構符合成員需求的居住環境與社區生活,並自我運營的模式,被視為一種新的住宅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