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發展合作住宅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而瑞士最大城市蘇黎世,更是全國合作住宅比例最高的區域,目前全市有4萬戶合作住宅,佔全市總公寓數的1/4。在2011年的全市公投中,甚至決定於2025年前將合作住宅的比例提升至1/3。合作住宅的興盛,與民間、政府、企業、銀行的積極投入有相當大的關聯。如在蘇黎世東北部的Mehr als wohnen合作住宅,於2007年由55位社區民眾與市政府共同組成。投資興建的過程中,銀行貸款即佔3/4,其餘則為居民、市政府、企業等投入。
Mehr als wohnen最令人驚豔的,是它擴張了人們對「合作住宅」的想像。德國非營利組織「ID22」(註一)的理事Larisa Tsvetkova表示,不同於一般合作住宅多半以單一建築物為單元,Mehr als wohnen佔地4.1公頃,擁有13棟建築物與370戶,本身就是個頗具規模的社區。這樣的創新設計,源自於該合作社的理念,即是「打造一個創新和學習的平台」。而4項具體方式包括營造節能社區、提供全新的住宅類型、為各世代的人群提供居住空間,以及通過規劃與設計,提供人們可負擔的住宅。Mehr als Wohnen包含160種風格各異的房間,如家庭房、小套房、特殊公寓與學生宿舍等,為各世代各族群的人們提供可負擔且屬於自己的居住空間。不同族群的入住帶來自然的社會混合,這也是住戶所期望看到的成果。以長者住戶為例,當初合作社認為長者喜歡自成一個團體,因此原本規劃興建獨立的長者公寓;然而在調查後發現,大多數長者更希望與不同世代的族群一起居住。因此對Mehr als Wohnen而言,公共性和集體性是其核心,也是居民能夠成為共同體的關鍵。
青銀共居 滿足年長者與年輕人
曾投入《合作社法》修法的立法委員尤美女表示,在資本主義要求獲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造成社會貧富懸殊現象。台灣的許多法案都是採用資本主義來形塑,加上過往合作社被汙名化,導致合作社沒有人關注,如今台灣社會面臨人口老化,合作社不失為一項很好的方式。「但在台灣想要同儕『共居共老』,其實有相當的難度。有共同信仰理念的團體較易凝聚共識,共居的可行性比較高!」尤美女坦言,當一群人有了共居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必須號召50人集資共同買一塊地,找建築商蓋房子,等房子蓋好之後,大家共同約定一個時間,各自辭別家人及離開自己原本居住的地方,然後去到一個未知的新環境,其實,這樣對於上了年紀的長輩來說是很困難的。她舉社區長照C級據點為例,老年人還是住在自己的家裡,白天到社區照護據點串門子,除了參加健康促進活動之外,大家也一起共食、聊天,讓老年人的生活有重心與盼望,還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到了晚上,長者們仍然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居住,這就是社區長照關懷據點的規劃理念。
如今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加上青年人低薪買不起房子,因此出現「青銀共居」的居住模式和想像。尤美女表示,有些長者年紀大了卻無人照顧,一人孤零零的住著一個大房子,倘若能夠媒合適合的年輕人,與身體健康卻孤獨生活的長者一共住,年輕人可以把長輩當作「乾爺爺、乾奶奶」看待,平日幫長者出門買東西、陪伴看醫生及日常生活的協助與照顧,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年輕人以陪伴長者代替房租負擔,如此不僅讓長者在暮年獲得陪伴,也能解決年輕人住的需求。
面對台灣人口高齡化議題,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副主任陳佳容表示,有些長者或團體提出共老或青銀共居的主張,依據《合作社法》第3條「公用」之規定,共老住宅不一定全部都要是長者,合作社章程可自訂社員資格,並邀請具有共同理念的人加入;社員的出資股金可依個人經濟能力有不同的負擔,如此便可達到共居的目的。由於台灣人自有住宅比例相當高,即便主張共居,共識形成仍需時日。若能先有一塊土地,透過大家的討論與集結資金,強化每一個人的動能,發揮互助合作精神,讓「初老」照顧「老老」、健康的人關照體弱長者,不同世代便能在互助合作的前提下,營造出自主、互助的生活模式,使福利社區化網絡更趨多元,實現共居夢想。
「新北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發起人鄭文正,認為由民間自發組成住宅公用合作社,對高齡化的台灣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包括可降低置產成本、提高建築水平;合作社的盈餘和省下的建屋成本,可轉為養老金;最重要的是可經由社區共議、共決,建立符合需求且能永續發展的社區等。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為了滿足共老及住宅問題,住宅合作社不啻為人們在地安老、攜手共老的方式之一。
註一:位於德國柏林的「ID22」,是一個致力於永續創造(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非營利組織,強調由下而上的跨領域實作,生產自發且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
《社區力點線面》採訪團隊:盧明正、張以牧、吳欣芳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