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助網社區共好點 一同編織幸福之網

Karinthy Frigyes 在 1929 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可以藉由其他的五個人之內,連結到任何一個陌生人。但在社區中,有沒有一種新的工作模式,可以縮小這六度的分隔呢?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的「芥助網」,希望藉由學校、診所、醫院、店家等「社區共好點」,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讓不同社區空間相互串聯,自助互助,形成不分你我的「社區共生網絡」。當社區像茂盛交織的網絡,每個人也存在這幸福之網中,誰說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還這麼遙遠。

創生老屋說故事 迪化二○七博物館承載歷史記憶

如果你靠近聆聽,每一棟看似老舊的的老房子,都會緩緩地說出自己不為人知的前世與今生。坐落於迪化街的三角窗地段的迪化二○七博物館,房子興建於1962年,在創辦人陳國慈活化與利用下,連結在地社區組織,舉辦展覽及藝文活動,不只讓社區居民理解在地的人文歷史,也吸引外國旅客來訪。老房子承載豐富的歷史故事與記憶,當老屋回歸社會,像個社區居民不可或缺的智慧長者,在地也才得以良好發展。

不務正業居酒屋 家吶子賣酒菜也賣社區理念

一間熱鬧喧嘩的居酒屋,在晨曦初露之際,搖身一變成為舉辦講座、親子活動、課程、手作工作坊及假日市集的空間。當鹽烤牛肉佐上社區共好價值,香甜小米酒添加社區工作理念。人們在這間居酒屋不只是吃飯,更一起成就社區工作大大小小的事,讓附近的店家、店裡的常客、遊子,以及曾參加社區活動的人,因為認同社區理念而凝聚在一起,成為支持「加蚋仔」社區最有力的後盾。

農村不但變成美術館 更是一處安居的好所在

社區空間改造不只是空間的設計或形式,更是人際關係的深化與轉變。曾經紅遍全台的台南後壁「水牛運動」,厚積薄發地帶動起土溝村的改變,這一連串的空間改造,除了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外,更歸功於當地的阿公阿嬤,願意開放自己的老厝,成為一個個的社區空間。於是平凡無奇的老屋,搖身一變成為踏破門檻的美術館;松鼠阿嬤家的曬穀場,改頭換面成草皮木棧涼亭。最後,轉變的不只是空間,也連結了每一位居民的心。

社區空間也斜槓!互助共好與分享

社區空間不只是家的延伸,更是心的無限延伸。近年來,社區逐漸打破過往的想像,它可以像是影集Friends裡的咖啡廳,可以是職能訓練的學習坊,更可以是讓人享受半農半X生活的好聚點。但即使社區空間改變了樣貌,也改變不了共生共好社區生活的美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