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實習媒體觸角深入社區 以社區媒體之姿在地實踐

大學近年為新聞業帶來嶄新力量,校園實習媒體轉向社區發展,也能突破主流媒體的限制,為地方發聲,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長榮大學因大學實踐計劃的推動,師生進入當年寶來災區,紀錄10年的重建過程;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創辦的《生命力》報導在地面對迫遷危機,帶出強大的公民力量。除了採訪、報導,大學實習媒體進入社區,還為社區和師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地球。」社區媒體的聲量雖然不若主流媒體大,但找到施力點,確實能對地方或社會造成影響。然而,許多社區媒體經營相當困難,一來是社區居民態度冷漠,二來是社區媒體的資源不足,在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社區媒體到底該如何才能繼續發聲,報導地方事務,發揮監督地方政府的功能,而不被捲進時代的洪流呢?

我發聲故我在 社區媒體不容淹沒的在地之聲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地球。」社區媒體的聲量雖然不如主流媒體大,但如果找到施力點,社區媒體即能開展出撥亂反正的可能性。儘管如此,社區媒體往往受限於資源與人力,面臨無法長久經營的窘境,在國外,政府設置公共基金協助社區媒體,民間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第三方單位也不遺餘力貢獻資源,反觀國內,如何促成政府或民間支持社區媒體,仍需更多的努力。

以社區報喚公民意識 社大成在地媒體的出路

具有資源及強大實力的的主流媒體能引導輿論,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但由於主流媒體的性質與限制,往往無法長期支撐公共議題的追蹤,能長期關注地方議題的「社區媒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大因具有在地性與公共性,可說是「社區媒體」的最強後盾。在社大全促會的努力下,全台社大公民報導培訓課程中,已有許多自主性社團持續運作,媒體的型式更是多元,一張報刊、一本雜誌、網路平台、影像平台,都正為地方發出不可忽視的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