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陳佳楓、張以牧

 雖然許多「社區空間」都經過改造或活化,但並非絕對。「社區空間」之所以能成為讓社區變得有溫度的地方,關鍵在於「以人為本」,為著在地的需要,空間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均以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加以管理或運用,進而為社區帶來連結與改變。否則空間再怎麼整理得美崙美奐,最終還是可能淪為蚊子館,形同虛設,因此空間的「永續性」無異是社區所需面對的問題。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也是新北市社區規畫師的吳俊毅認為,社區空間要能永續的關鍵,在於如何透過空間,打造地方支持網絡,連結社區內外的新力量,共同面對社區所希望處理的公共議題。當社區空間更多被連結,便能形成共生網絡,由從事社會福利工作超過一甲子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的「芥助網」就是一例。靠著點與點之間一起拉線,線與線相交所形成的這張網,要能不漏接任何人。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我們希望在台灣,這個社會所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被接住。」

「芥助網」的社區共好點(照片來源:芥菜種會)

「芥助網」這張社區藍圖在吳小萍的心中不斷地展開,緣起於當時芥菜種會面臨轉型,在尋求未來方向時,吳小萍所得到的靈感——芥菜種會經過多年經驗與專業的積累,已經不再只是一顆小種子或小樹苗,而是一棵有著綿密枝幹的大樹。吳小萍形容腦海中的樹狀圖,不斷延伸進入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她心中理解那是「社區」,而茂盛交織的樹幹就如同一個網絡,「芥助網」的想法於是逐漸清晰起來。

「社區共好點」看見自己的助人力量

過去社福機構用社工的專業方法解決社會問題,但如今世代變遷,社會的需要不再一樣,吳小萍期許:「雖然芥菜種會是一個福利機構,但是能跨越所謂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去達到一個能夠助人,讓社會更好的願景。」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分享「芥助網」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照片來源:蔡承恩)

「芥助網」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工作模式,想要什麼樣的社區,就讓在地人針對地方需求加以創造。社區居民要被動員起來,讓社區本身有能力去做,這是一股由下而上醞釀的草根力量。目前「芥助網」從芥菜種會的夥伴教會和愛心店家開始,成立所謂「社區共好點」,也就是「社區空間」的概念;並將更多的社區空間串聯起來,形成「社區共生網絡」。

芥菜種會的社區共好點,可能只是社區中的一家小店,透過芥助網的連結,才看見自己其實擁有助人的力量。位於台北市的「天天烤肉飯」老闆黃凱駿,從小就是鑰匙兒童,因而養成他獨立的個性。在接手「天天烤肉飯」之前,店裡已有危機;接手後又連虧數月。當時芥菜種會提出供餐服務的可能性,他二話不說立刻答應。黃凱駿說:「比我需要幫助的人有很多,因為我做吃的,也不怕別人吃。」就這樣供餐服務持續了將近三年,經營狀況也持續好轉。他說:「我自己並沒有付出什麼,只是把自己店裡有的東西分享出去而已,我也很樂見這種資源共享的方式。開始服務後連續兩年的聖誕節都有孩子來店裡演奏表演,讓我覺得很溫馨。」

天天烤肉飯的老闆黃凱駿不到27歲,樂心幫助別人且謙虛(照片來源:黃凱駿)

未來的共好點還會擴展到里長、學校、診所、醫院等,舉凡社區可以認同「自助互助、共好共享」理念的人,都可以來加入社區共好點,成為芥助網的一員。而芥菜種會在「芥助網」中扮演的角色,形同一個組織者、企劃者、培訓者、資源募集者。吳小萍說:「這件事看起來雖大,但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做,而是要去分享這個夢想與責任,讓更多人參與。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從會做的事開始。」

從我們會做的事開始,這樣社區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能有所貢獻。因為每個社區的組成份子不同,發生的事也不一樣。目前社區中已經普遍存在一些團體,定期集會分享社區議題;也有些熱心公益的里長設立社區發展協會,向政府申請經費從事社區工作;另有更多人釋出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與鄰舍共享。這些有著互助、共好、共享理念的人,可以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編織「芥助網」。吳小萍用一句話形容這股凝聚的力量:「愛鄰舍,讓社區成為一個互助的共同體,是一種草根的力量。」

 每個人是付出者 也是收穫者

「芥助網」串聯社區有共同理念的人,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所以「芥助網」是屬於大家的,每個人為了讓生活的地方更好所做出的貢獻,終將回饋到自己身上。

當中的受助者也都有可能成為幫助別人的人,這是一個有別於過往社福機構的救助觀點。如今藉由「芥助網」的社區工作模式,得以正視社區中每一份子的能力,當人們改變對受助者的心態與眼光,受助者的能力就有可能被開發甚至擴大,我們必須無條件相信每個人都有貢獻的能力。

「芥助網不只屬於芥菜種會,需要有更多人一起來擁抱這個夢想。」吳小萍在心中勾勒願景,就是將每個人都放進這張幸福的網中,透過「社區共生網絡」的形式,讓更多人投入。因為這張幸福的網,需要社區更多人的力量一起來編織。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