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總是以一種充分展露獨有個性之姿傲立於社區,它的存在象徵著一種理念的堅持,或是說理想的實踐。難道開店不是為了生意嗎?是的,總不能讓自己的店生存不下去,但比起賺錢這回事,似乎有一種更重要的存在意義,支撐著書店主人即使面對現實的壓力,也一定要向人宣揚自己的理念。於是如何拉近與社區居民的關係,成為書店重要的日常。

位於基隆港邊的「見書店」和淡水河邊的「無論如河」這兩家獨立書店,都是屬於議題式操作的書店,雖然主張的議題不盡相同,但巧合的是它們的地理位置都位於熱門的觀光區,書店也許是一個吸引遊客的景點,但是它們存在於社區中真正的價值,絕對是各自投入的社區議題背後帶給社區居民的幫助。

無論如河書店經常有社區團體在此召開小型會議。(照片來源:盧明正)

在書店寫下夢想 用書店當平台來實踐

「無論如河」這家獨立書店位於淡水河畔環河道路的二樓,露臺旁有一面夢想之牆,最上頭寫著斗大的字「在我死前我想要……」,前來書店者也可以用粉筆在下面空白處接龍,於是有人寫「去印度玩」、「交男友」、「讓家人幸福」、「身體健康」等。往來於淡水河畔的遊客或許是隨性的寫下自己的夢想,但對於這家店的4位老闆而言,夢想絕非幾個字足以道之,因為與其說夢想是開一家書店,倒不如說社區工作才是他們真正要實踐的理想。

「無論如河」的前身是「有河Book」書店,從露臺可以較高視野眺望對岸的觀音山,成為該書店的最佳賣點。2017年底由4位具有護理人員背景的梁秀眉、周雅鈴、鄧雅文、吳嘉綾接手經營,從倡議社區健康理念開始到設立「居家護理所」,不僅提供在地居民的心靈養分,也守護社區長者的身心健康,更朝向未來「銀光書店」邁進。

另外,在基隆港旁東岸商場一樓有一家獨立書店名為「見書店」,店裡陳列琳瑯滿目的書籍,用海洋意象的文創商品妝點布置,在充滿書香的氛圍下還可以一邊品嚐飲品。書店老闆陳顥樺從關注「海洋、主權」土地認同的議題,延伸到新住民的關懷,強調的是一種理念的倡導,讓夢想在地扎根。

「無論如河」書店的露臺可以眺望觀音山美景,吸引許多書友來此參加藝文活動。(照片來源:無論如河)

從土地認同切入 把新住民議題帶入社區

這兩家書店,都是2018年成立,年紀輕輕卻志氣高。「見書店」以「看見基隆、看見台灣」為主題,從土地認同角度來看待台灣這塊土地的事情。書店老闆陳顥樺他的選書以「海洋」為題,店內陳列上千冊有關文學、歷史、哲學及在地旅遊的相關書籍,特別是當外國遊客走進書店,首選的書籍就是與台灣相關的人文樣貌,因此,他認為從海洋的角度來看台灣土地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非常地重要。

陳顥樺是基隆在地人,同時也是基隆市生根文化創意協會的理事長,經常公開倡議在地文化理念的重要性。他開設書店之前就在各地創意市集擺設書攤,有經營自己的社群,開書店後讓社群有一個實體的聚會場所,透過舉辦演講及不定期的活動,使社群及書友們更有凝聚力,產生更多想法來一起交流,相對的也帶動社區居民的參與。他說:「認同這塊土地的人必須先從在地人做起。」

他特別強調,台灣是一個包容性很高的社會,特別是近幾年,台灣新住民議題受到關注,其中又以中國及越南籍新住民占多數,而他們的下一代也會日益龐大,預估將來會形成台灣的族群之一。台灣史經歷數次較大的移民運動,基隆市如同台灣的嘴巴,過去有日本人、中國人搭船從基隆港進來的,如今也有東南亞移民者進來,使基隆產生生活習慣與飲食文化的變化,他說:「移民文化是一種相對和平的進化過程,移民者與在地人都必須彼此了解與接納對方。」

平台的存在是為了理念宣導及社區議題的倡議,所以回歸社區實體的行動不可少。「見書店」除了會舉辦新書發表會之外,關於「海洋、主權」土地認同的議題,會主動邀請專家來演講,其中新住民的議題也會受到在地人關心。陳顥樺表示,台灣的未來都要與新住民住在一起,甚至也要倚靠新住民的下一代成為主要的照顧人力。在社區以新住民議題舉辦演講,幫助在地人更了解新住民,以及如何與新住民相處相對地重要。今年6月,陳顥樺就邀請關心東南亞移工並在新北市貢寮區開設「蘇格澳底海洋書苑」的負責人林群前來演講,讓基隆人也能感受包容異國文化的付出與回饋。

2020年6月陳顥樺邀請「蘇格澳底海洋書苑」負責人林群(左)前來「見書店」演講,闡述台灣對移民者異國文化的包容。(照片來源:盧明正)

以護理實踐人文 守護在地居民健康

同樣成立兩年多的「無論如河」,除了結合人文、藝術、文學、生態的理念之外,更是一家以護理實踐人文、守護在地居民健康的獨立書店。該書店連結在地諸多非營利組織,例如:雙連基金會、淡水長老教會、淡江大學、淡水社大、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等,以結合在地資源的方式服務社區。

「無論如河」書店扮演的就是一個社區照顧的平台。書店店主之一的梁秀眉與周雅玲曾經在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擔任社區護理的實習老師,前者是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簡稱基護工會)的創辦人,後者則是工會的核心幹部,她們平常守護基層護理人員的勞動權益,同時以「無論如河」書店作為她們發展社會對話的平台。

書店在社區中舉辦超過300場活動及演講,透過頻繁的活動,結合不同議題巧妙地將護理的理念融入其中,例如:每月舉辦真人圖書館講座及一人一故事劇場,書友可與講者真實互動,用生活經驗搭起心靈的橋樑。此外,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及失序人生的講座,讓書友獲得額外的護理諮詢與居家護理知識的服務。梁秀眉表示,把護理人員聚集起來,把關於護理與健康的理念帶進書店,透過特色選書及舉辦相關活動,利用護理關心居民的健康,讓書店成為社區心靈養分的供應來源。「若沒有基護工會,就沒有書店來成為發展社會實踐的所在。」周雅玲補充。

「無論如河」不只是一家書店,4位護理背景的合夥人更於2020年6月在書店場域登記設立「居家護理所」,透過該書店也創立「河親」及「河友」的會員制度,書友繳交年費及定額消費成為該書店的支持者。他們除了享有買書優惠之外,還能享有本人或家人居家護理的服務,獲得不同於醫療院所的陪伴服務。此外,該護理所也接受從醫療院所或長照體系轉介過來需要到宅居家護理服務的個案,藉此拓展該書店的社區服務內容。

「無論如河」的前身為「有河Book」書店,現任4位負責人與前書店負責人詹正德(後排左二)及受邀的演講者林添貴(後排左一)合影。(照片來源:無論如河)

理想與現實並進 與人連結都是首要

經濟不景氣,販售書籍的毛利只有2至3成,獨立書店光靠賣書收入是很難生存下去,所以也要各自發揮所長找財源。「無論如河」書店就曾以「讓人活得更健康」主題向文化部提出活動企劃案,並且獲得經費補助辦理相關藝文活動,讓辛苦經營的獨立書店得以維持。「見書店」也依靠販賣飲品、點心及文創商品複合式的經營模式來支撐基本開銷。

其中,「見書店」也是少數沒加入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組織的獨立書店,陳顥樺說,該書店的每一款新書都超過5本,銷售與流通情況尚佳,因此該書店都是直接與出版商訂貨,不需要透過合作社向書商訂書。2020年6月「見書店」滿2歲,首發一份單張4摺的社區報《田覓基隆》,除了刊載該店的演講活動訊息外,還有在地人物專訪文章、作家專欄、書籍介紹及詩選,結合精美插圖與版面設計,呈現出「美好的魚腥味」之在地情感。

陳顥樺開設書店用各種方式連結在地人,因此常有居民或遊客特意走進書店,尋找與台灣言論與思想的書籍,即便書店裡沒有陳列的書籍,書友們也可以透過訂書系統而獲得想要看的書籍。一位經常來此上網及看書的李小姐說,她是基隆人,平日會利用在家帶小孩的空檔來此書店,除了一邊看書及喝飲料,有時候也會自己帶筆電來上網,享受一個悠閒自在的午後,離開時,她也會選一本繪本書回家給小孩看,她贊同獨立書店對在地社區的正面影響。

「見書店」老闆陳顥樺(左二)在基隆港邊向遊客導覽台灣的海洋文化。(照片來源:見書店)

議題式的獨立書店,儘管主張鮮明,但是進到社區主要做的還是與人連結的工作,不管是透過選書、舉辦展覽、新書發表會、講座來宣揚理念或提供社區照顧的服務,不論客人是被書香吸引人前來,還是為了汲取新知或尋求協助而來,獨立書店就是一個平台,扮演的是一個與社區息息相關的存在,它靜靜地陪伴社區居民,成為反應著在地文化與生活的一部分。

 

指導顧問:詹正德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盧明正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