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清、黃懷嫻—誰說新二代只能當受助者?我是快樂的助人者!

許多和新二代有關的報導中,總隱含著從悲情故事中奮鬥「翻身」的既定框架。然而,在你我生活周遭早就有許多閃閃發亮的新二代,在社區中默默貢獻所長,燃燒著自己的「助人魂」。從家暴社工到親子館館長的印尼新二代林雅清,以及從學校志工社團到立志成為長照指導員的越南新二代黃懷嫻,正用自己的故事,告訴社會大眾:「誰說新二代只能當受助者?我是快樂的助人者!」

自行車上路 賦予社區改變的力量

眾所皆知騎自行車可以降低交通汙染,但你可能不知道,一個擁有良好自行車基礎設施和更多自行車騎士的城市,還能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甚至有助於公民快樂指數的提升!不過,大多數選擇騎自行車通勤的人仍以富有白人居多,「自行車教育計畫」於是著手賦予社區改變的力量,不僅止於環保層面,更試圖改善種族不公正的現象,打造一個永續、包容的社區。

走進社區當個永續旅人 玩一場負責任的旅行

氣候變遷的衝擊使人們正視環保永續的重要性,曾經蔚為主流的報復性旅遊已被一種對土地與環境、在地生態更正向的消費態度取代,比起過往純粹消費在地資源的觀光方式,走進社區當個永續旅人,玩一場「負責任」的旅行,已成為更好的選擇。閱讀本文,看看永續旅行如何融合經濟力、文化力、教育力、社造力,用行動刺激在地翻轉,帶動社區永續發展,創造出更多旅行的意義。

社工傳道陳英傑 用愛打造年輕人可以靠岸的港灣

年僅29歲的社工陳英傑,同時也是港灣豐收教會的傳道。有感於苗栗市學區密集度高,年輕人口卻嚴重外移,使他決定開拓「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教會」。在這裡,孩子們不只可以玩桌遊、還會帶營隊。他用愛與包容取代說教,讓孩子們打從心底把教會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並且用愛接力,彼此關心。社區裡的弱勢兒少也在接觸了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方案後,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非洲有句諺語說:「要養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的力量。」可見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只是父母或單一家庭的事。更重要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讓社區一起來養我們的孩子」就成為弱勢的孩子不被漏接的最佳解方!本次專題帶您進一步觀察政府、企業、社區組織與照顧者們的協作模式,看他們是如何同心協力,讓孩子能在社區好好長大,替每一段曾經令人心疼的故事,寫出勇敢向前的希望篇章。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糧食的供應一直是國際間的重要議題,疫情期間多國因「封城」而飽受斷糧所苦,烏俄戰爭更是攪亂了全球糧食供應鏈,讓糧食不安全的問題雪上加霜。菲律賓反飢餓協會在食物銀行所支持的社區內建立的好食物農場提供了解方,透過在地農場確保當地的食物供應不斷鏈,不僅讓新鮮食物送達需要的人手中,還能兼顧環保永續、寓教於樂等多重目的。

從生無可戀的越南媳婦到文化橋梁 潘羽姍走入社區成台越文化擺渡人

原本堅信能在台灣這塊土地找到幸福的越南媳婦潘羽姍,曾因為婚姻不如預期,而感到生無可戀。在「走」與「留」之間,最後她決定要透過教育,讓自己更獨立和堅強,而她不僅變得更有底氣,也踏上推展社區文化融合之路,推動新住民資訊與3C數位教育,並成為台越文化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