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學習發展上因為語言不熟悉而較為遲緩,又因為家境貧苦而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翻轉」生命經驗……這些形象可能經常出現在媒體報導,形成許多民眾對「新二代」的刻板印象。有時候,媒體要會報導,「要向世界證明 某某高中新住民之子 XXX錄取台大社會學系」這樣的標題,近期也常出現在與「新二代」相關報導中。

 

難道新二代非得證明什麼嗎?其實,在你我生活周遭早就有許多閃閃發亮的新二代,在社區擔任著助人工作,以行動打破民眾對於新二代或新住民就是「受助者」的迷思,以「助人者」姿態,運用自己的專長,在社區中揮灑出一片天,成為不可忽視的崛起「新力」,印尼新二代林雅清及越南新二代黃懷嫻,在社區助人工作上傑出表現,就是最佳印證!

 

內建善良DNA 意外踏上社區助人之路

現任桃園過嶺親子館館長林雅清,高中讀幼保,大學選了社工系,就連進社會第一份工作也是無心插柳雀屏中選。她回憶,在面試某身障者服務機構時,其中一位競爭者是視障人士,對方恰好在面試地點附近向她問路,她不假思索地熱心回答:「我剛好也要去那裡,要載你一起過去嗎?」主管事後告訴她,正是這種即便知道對方是競爭者,仍然願意伸出援手助人的善良,讓他們決定錄取林雅清。「我當下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單純想要幫他。」無私助人的善良DNA,彷彿天生就在林雅清的血液裡,帶著她一步步走入社區助人行列。

 

大而化之的林雅清,談到自己擔任家暴社工服務的個案時,惻隱之心顯露無遺。有一位媽媽因為沒有交通工具跟駕駛能力,無法參加協會舉辦的活動,很長一段時間陪伴後,某天她突然騎機車現身活動現場,回想那一幕,林雅清哽咽地說:「我非常感動,她為了讓自己能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努力跨出這麼一大步,我看見她的成長。」在親子館工作,孩子的成長也常帶給她感動。

 

林雅清從家暴社工到親子館館長,不變的是以專業訓練帶來的敏銳度,以及看見個案成長帶給她的感動 ( 照片來源 : 林雅清 )

 

 

從幼保科、社工系,到身障者、家暴社工……輾轉到現在的親子館館長工作,林雅清的社區助人工作之路,繞了一圈,又回到幼兒照顧之路。然而,社工經歷訓練的敏銳度,意外幫助她在親子館工作期間,能做到前端的預防,在危機發生初期看到問題,接住被社會安全網漏接的脆弱兒少。

 

「曾有一位未成年的高中生帶著幼稚園的弟弟來館內玩,但這其實是違規的,因親子館規定,陪同幼兒進館的陪伴者須滿法定成年的20歲。」團隊成員大都是托育人員,較缺乏社工的問話技巧。像是媽媽一再強調哥哥已成年,明眼人都看得出他未成年的狀態,工作人員起初想依規定請這位哥哥帶弟弟回家,但林雅清直覺不能這麼處理,「只讓未成年的哥哥帶這麼小的弟弟來親子館,家裡一定是有什麼狀況,若是直接請哥哥帶弟弟回家,他們會去哪?我不放心。」在抽絲剝繭關心和詢問下,最後得知這個家庭的確出了問題,得以轉介相關單位給予需要的幫助和輔導。

 

即使多了語言優勢 仍不離助人初衷

回首社區助人工作至今,林雅清坦言,當初選擇當社工,單純覺得助人是件快樂的事,因為小時候看見媽媽因新住民的身分被社區的鄰居不友善的對待,加上在學校看過身體不好的姊姊被同學欺負……這些不公平、不合理對待的切身經驗,讓她發自內心想從自身開始改變並創造價值。

 

「新二代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突然從需要被關懷的弱勢,變成好像有文化優勢的一群人。」林雅清笑稱,所謂的文化優勢也許是比別人多一個學習媽媽母語的機會,對於來自不同國籍的人會更有包容性,也可能較具有文化敏感度,不可諱言的,對於新住民隱含的歧視仍然存在。舉例,在親子館工作中會需要請父母幫孩子填寫發展檢核表,父母必須寫上相關資訊,「奇怪的是,我在表單設計中看到母親需要填上自己的國籍,而父親卻不用。」她疑惑,難道這暗示著母親的國籍不一樣的話,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嗎?

 

「如果是這樣的前提,要問國籍應該雙親都要問才對。」為了打破這個可能讓新住民感到不舒服的框架設定,林雅清從自己任職的親子館發展檢核表做起,進行欄位的微調。她在擔任新住民家暴社工的時期,也曾在問卷設計上用心地進行調整,例如請媽媽確認印尼語版本的翻譯是否通順,就是為了讓填問卷的新住民朋友,更了解問卷中的題目,獲得正確的資訊。

 

「助人工作是快樂的,尤其幫對方解決問題後,對方變開朗了,我也會跟著感到幸福。」社工助人元素吸引了她,使林雅清樂此不疲一直默默耕耘至今。她說,即便到現在,在親子館工作時偶遇印尼籍新住民,閒聊中問及對方來自哪個城市,「妳住印尼哪裡呢?我媽媽娘家是在加里曼丹(Kalimantan)喔!」對方會很驚喜,就這麼打開話匣子,拉近彼此距離。一時半刻,新二代的標籤恐怕難被撕下,值得慶幸的是,社區中的新二代,也許能以這樣的文化優勢,讓助人工作推展得更順利。

 

圖2 : 高中就讀幼保科的林雅清(右),現任桃園過嶺親子館館長 ( 照片來源 : 林雅清 )

 

值得一提的,在社區中默默燃燒自己的小宇宙,做著助人工作的新二代,像是有種無形的默契一樣「接力傳承」,且年齡有向下發展趨勢。南台灣的小姑娘、同時也是越南新二代的嘉義溪口國中畢業校友黃懷嫻,有著嬌小可愛的外表,卻身體力行實踐社區助人大志!

 

熱血原民教師帶領 從社區工作愛上樂齡服務

黃懷嫻在校期間因參加志工社團,在老師張語彤的帶領下,愛上樂齡學習服務,報名參加移民署辦理的第七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劃徵選,以「幸福的年味」獲獎。如今,黃懷嫻已是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長期照顧與健康促進管理科學生,當初的指導老師張語彤已在不同學校任教,但兩人的師生情緣卻因社區助人工作而延續至今。

 

「懷嫻國中畢後,還會主動跟我聯絡,問我要不要再帶他們進社區服務?」張語彤強調,這樣主動積極的態度感動了她,因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期,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比如針對社區長者設計延緩失能的肌耐力運動,讓學生們分別使用抗力球帶長者帶動唱等等。

 

圖3 : 國中就踏入志工服務領域的黃懷嫻,在老師張語彤的帶領下找出自己的興趣,如今已能獨當一面在文健站帶領部落長者進行延緩失能的活動 ( 照片來源 : 張語彤 )

 

黃懷嫻也分享,一開始對社區工作沒什麼經驗,帶活動時難免緊張害怕,經歷多次服務後,「深深感到內心很富足、快樂,會把服務的長者們當成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跟他們互動。」有別於「幸福的年味」是煮好豐富的年菜送給獨居長者,在部落文健站帶長者進行延緩失能的運動,看著長者融入活動中,心中充滿成就感。

 

高齡化趨勢下 看見社區長照培力的需求  

提到帶孩子走入社區的緣起,張語彤表示,起初是自己的姊姊因職涯轉換回到部落從事社區工作,每次需要帶活動時,熱情又才華洋溢的張語彤都會伸出援手,加上自身擔任教職,觀察許多偏鄉孩子在成長過程對未來迷茫,決定透過帶領孩子走入社區服務找出職涯目標。

 

然而,帶孩子走入偏鄉從事社區樂齡服務並不容易,推動初期常遇到來自家長、學校阻力。「有些家長會覺得接觸老人就是要幫他擦屁股、換尿布,對社區樂齡服務有著負面印象,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將來也會變老。」張語彤說,必須要讓孩子清楚認知到高齡化時代,在社區中看到的5個人中可能就有4個是老人,這些都是需要被照顧、服務對象。「自私一點地說,我培育他們就是為了我可以有尊嚴又幸福地老去,因為他們都會是專業的照顧者。」張語彤笑稱。

 

原民教師張語彤 ( 右一 )有感於偏鄉孩子不擅生涯規劃,因此透過社區志工服務的活動,帶領孩子找到職涯目標,也和社區有所互動,教學成果獲得肯定 ( 照片來源 : 張語彤 )

 

除了家長,帶孩子到偏鄉部落服務也有壓力,交通和食宿安排、人身安全評估,都必須慎重考量。目前為止,帶孩子到部落服務,都獲得很不錯的正面回饋。「畢竟,半天的樂齡服務後,下午的時間就會做社區長者居家關懷,也能順便學習原鄉部落的飲食和文化,孩子們有吃有玩,不亦樂乎。」展望未來,黃懷嫻充滿雄心壯志,希望繼續深耕社區服務,「因為這樣就可以實現我的夢想,台灣走透透,也有機會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張語彤提到,要讓更多新二代加入社區服務,關鍵在於家長。「像懷嫻的家長,這樣願意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工作的是少數,而多數新住民離鄉背井嫁到台灣,希望孩子不要再跟自己一樣辛苦,反而容易過度保護。」張語彤有感而發,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孩子,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怎麼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不論是從家暴社工到親子館館長的印尼新二代林雅清,從學校志工社團到立志成為長照指導員的越南新二代黃懷嫻,都用自身經驗告訴我們,每個新二代都是獨一無二的。她們對社區服務的熱忱,讓人敬佩。期許這些社區助人生力軍繼續閃閃發光,傳頌更多「新」力崛起的故事!

 

指導顧問:潘淑滿

採訪撰文:黃子恩、黃馨君

專題企畫: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延伸閱讀《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