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恩

時值鳳凰花開的季節,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一群國、高中畢業生與幾個來自教會的夥伴聚在咖啡廳,聊著升學的事,這樣不拘泥於特定形式,像朋友一般充滿純粹關心的相處,是苗栗港灣豐收教會常見的光景。提到教會聚會活動,你可能很難想像,一群年輕人聚在速食餐廳快樂地玩桌遊,或在餐酒館裡舉辦主日,然而這些跳脫傳統的聚會活動,對港灣豐收教會的傳道、同時也是社工的陳英傑來說,卻是再習慣不過了。

 

「我們的教會多半是年輕人,因為是專做青少年開拓的教會。」年僅29歲、同樣也是年輕人的陳英傑說。有別於多數以長者為主體的教會,港灣豐收教會不把青少年當成工作的一部分,而是做為主體,從小組聚會開始,在青少年社群之中辛勤耕耘、建立關係,自兩年前開拓至今,收獲了青少年滿滿的愛與信任,讓此處成為苗栗在地青年的避風港。

透過舉辦活動,培力社區的兒少們從做中學(照片來源 : 陳英傑)

 

 

學區密集度最高的地方 怎能沒有年輕人的教會

 

少有人知道,苗栗市是苗栗18個鄉鎮市中,學區密集度最高的,「一個學生密集度最高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一個年輕人的教會?」有感於此,雖然自己是基隆人,但在苗栗讀書、生活超過7年的陳英傑,眼看著年輕人一個又一個離開苗栗,在親耳聽到有人告訴他:「除非老一輩的都離開了,我才可能留下,因為這邊是沒有創意、沒有發展的地方。」讓原先打算北漂的他,就此改變心意,決定留下來。他心想,這個城市這麼大、可以容納得下這麼多教會,有沒有一間教會可以容納得下這個城市的年輕人?

 

於是,他以港灣豐收教會作為據點,讓常常在外遊蕩的孩子們,可以有一個安全的聚會所。「有些孩子在外面和朋友在一起已經很習慣了,甚至有些是待在陣頭裡,他們不會每週都來,但有事一定找教會。」陳英傑笑著分享,孩子們可能一個月只會來教會一、兩次,但每當遇到生涯中的重大決定,例如面臨升學,卻對學校的挑選感到無所適從,或是需要寫自傳作為備審資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等問題時,他們不會去問家長或朋友,卻一定會來找教會的人幫忙,足見教會給予這群孩子們的信任。

 

青少年們在教會裡聚在一起玩桌遊,度過開心的時光(照片來源:陳英傑)

 

 

曾在酒店打工的孩子  如今是教會小鼓手和「Fa長」

 

港灣豐收教會的腹地不大,坐落在苗栗法院後方,前身是律師事務所,在陳英傑和幾位夥伴的巧手改造下,隔成有教會主堂和衛浴設備、廚房等等的空間,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堂的側門拉開,裡面還有一個神奇的小空間,彷彿是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一般,一個小小的房間浮現眼前,有枕頭、床、窗戶,還有獨立衛浴,「這是他的房間,在這裡,可以保有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在乎的隱私。」陳英傑一邊說一邊介紹著,嘴裡的「他」,便是港灣豐收教會用基督教芥菜種會以樂家園方案照顧的社區弱勢少年—凱文。

 

說起凱文和陳英傑的緣份,背後其實有一段令人心疼的故事。即將升高二的凱文,在來到教會之前,因家庭功能不張,必須到酒店打工,一個才15歲的孩子,竟然要陪客人喝酒,靠著客人心情好才會打賞的「小費」過活,常常到了凌晨還在宿醉,早上就和朋友在港灣豐收教會門口的早餐店聊天。陳英傑於是邀請他進到教會的小組,在每一次的聊天中,更貼近凱文的生活。

 

隨著對凱文個人狀況的了解愈深,陳英傑和教會夥伴們就愈感受到事態緊急,因為凱文不僅為生活所困,連怎麼手洗襪子、內褲要多久換一次等基本的生活常識,都沒有妥善的學習管道。他們於是決定為凱文奉獻零用金,鼓勵他在教會打工,離開酒店的工作。慶幸的是,陳英傑後來在尋找相關資源時,接觸到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方案,凱文才得以遠離這樣的環境。

 

如今的凱文不僅以鼓手的專長在教會服務,還擔任兒童關懷小組的「Fa長」。陳英傑解釋道,港灣豐收教會的小組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做「Family」,因此小組長則叫做「Fa長」,必須定期透過打電話或通訊軟體傳訊息關懷Family成員。

 

拿起凱文寫了筆記的每週「Fa長」關懷表,陳英傑的語氣像個滿足又驕傲的兄長:「你看,我覺得他的字其實很好看。」深受小組成員喜愛的凱文,早就被孩子們暱稱為凱文哥哥,關懷表上詳細記載了每個小朋友的狀況,這是他用心與人交流的痕跡。陳英傑進一步表示,這其實也是訓練凱文,讓他能有自信去照顧別人。

 

擔任教會裡的鼓手,教會讓社區的弱勢兒少有成長和發揮的舞台(照片來源 : 陳英傑)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有包容才有進步

 

陳英傑說,港灣豐收教會是一個允許孩子犯錯的教會,只要能幫助他們往對的方向修正就好。以凱文為例,剛開始學打鼓,難免會有打錯、覺得沮喪的時候,深諳凱文心思細膩,因此陳英傑和教會夥伴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即便明顯聽到錯誤,也不會要求暫停從頭來過,就算有打得不好的地方,大家也不會明說,而是全神貫注享受當下的音樂,在結束後才另外和凱文找時間再練習。

 

在引導孩子們帶營隊上,陳英傑也是採取同樣的領導方針,有別於多數機構是讓孩子照著規畫好的方向走,他則是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做,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並且不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就要檢討孩子,而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不過度干涉,給予孩子犯錯和修正的空間,循序漸進建立起孩子的信心。

 

愛與包容的生命傳承 來自社工與牧師的正面影響

 

能夠對孩子付出如此深厚的愛與包容,來自於陳英傑的生命歷程中領受到的兩段深刻體驗。「我是在安置機構長大的孩子,但進到機構的第一天,我就翹掉了,跑去跟街頭朋友在一起。」憶起15歲時的自己,當時的他就和凱文一樣,流連在街頭,在別人眼中並不是一個乖巧的孩子,所以被強制安置時,他立刻就離開了。當時的社工找到他,把他帶回機構後的溫柔舉動,讓他永生難忘。

 

「他只給我一杯水,跟我說,你辛苦了,把水喝一喝。」陳英傑的語調充滿無盡的柔軟,沒想到社工對他離開的舉動沒有任何的說教,反而是這些簡單的關懷話語,讓他感動莫名。社工還對他說:「我們也有幫你留飯,如果你有事情想今天跟我說,或現在很累不想說也沒關係,就先休息。」陳英傑表示,從那次之後,自己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機構了,這件事也對他造成深遠的影響,激勵他在照顧社區孩子、調解衝突時不是採取當下檢討的方式,而是先照顧孩子的心情,在他們情緒沉澱後,再來處理事件本身。運用社工所學,不評斷孩子的生活是好或不好,而是訓練他們能夠自我覺察,將來才能有所成長。

 

另一位對陳英傑的人生產生深刻影響的是他的牧師—高牧師。「從他身上,我可以感受到我不是他的工作,也不是他的個案,我是他的羊。」陳英傑比喻道,「高牧師夠認識我這隻羊,知道我的處境,也相信我可以度過困境,所以給我充分的自由。」他提到,自己和高牧師的相處並不是常常聚會、分享的類型,因為自己並不是這樣的個性,但當他輾轉得知在港灣豐收教會開拓初期經歷困難時,高牧師花了許多時間為他禱告,讓他銘感在心,也因而決定效法牧師,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這裡的年輕人。

 

陳英傑守護社區弱勢兒少,覺得自己得到的反而比給予的還要多。「我一個人接納他們,但他們卻是很多人接納了我。」這也讓他明白,過去一直以為是自己在付出和給予愛,但當自己感受到原來被孩子的愛與包容接納,是如此的 「被治癒」時,他才意識到,照顧者本身也是同等需要被愛的。

 

在照顧孩子們的過程中,陳英傑感受付出關懷的同時,也收到「被治癒」這個禮物(照片來源 : 陳英傑)

 

 

家不是找到的而是一起建造  在港灣共同期待豐收

 

一路走來,港灣豐收教會從小小的據點,成為社區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陳英傑說,他感受到最大改變是自己的目標不一樣了,用聖經的經文來說即是:「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由於自己是在機構長大,他充滿感謝地說,自己可以說是被神帶大的,所以在遇到每個孩子、進行每一個服務的時候,他都會提醒自己,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讓我感受到沒有差別的愛。社區裡的弱勢兒少,也值得擁有最好的愛,沒有任何人是次等的,要照顧好當下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上帝對每個人的愛都是百分之百的。

 

陳英傑分享,港灣豐收教會的命名有其特別的意義:「叫做『港灣』,是因為年輕人都想離開苗栗,但這裡是你們的港灣,你們隨時都可以回來。『豐收』則是孩子們回來時,就像港灣裡滿滿的魚群一樣,一起豐盛地回來。」至於教會旗幟上的皇冠和寶劍,則分別代表每個孩子都是天父的王子和公主,回到港灣來時,每個孩子是有身分的,寶劍可以讓孩子們作為武器,拿著去打生命的仗。

 

港灣豐收教會的命名有其獨特含意,希望苗栗的年輕人有隨時可回的港灣,並且豐盛回歸(照片來源:吳素華)

 

 

在港灣豐收教會裡,每個孩子都像是陳英傑自己的孩子,在這裡,孩子們有得吃、有得玩、學習上也有人教導,儼然是孩子們的樂園。但礙於人力及經費有限,隨著進到教會的孩子們數量愈發龐大,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遷移到更大的空間,繼續照顧更多社區的孩子們,正是他與夥伴們正在努力進行的任務。

 

展望未來,陳英傑期望能吸引家庭或人際關係上相對健全的青少年加入,繼而對教會裡的弱勢兒少們產生正向循環的影響力。他強調,教會應該是很豐富的,弱勢照顧當然是教會在進行社區照顧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有身心健康的人進來,原先不健康的人才會跟著一起變健康。陳英傑說,他常告訴教會的孩子們,家不是找到的,而是一起建造的,哪怕只是看到孩子們一起打掃,他也感到欣慰,因為孩子們把教會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相信在陳英傑充滿愛的照顧下,港灣豐收教會,將會有更豐富的綻放!

 

延伸閱讀:

社區是孩子的家潘淑卿提供愛與光》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