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幸福力大調查:幸福感取決居民參與度,而空間像橋和門窗,讓人想探索社區

基督教芥菜種會研發團隊在2021進行《社區幸福力大調查》,根據結果顯示,社區中人與人的連結度和「幸福感」密不可分,且有高達86.7%的居民有意願服務社區,但只有48.8%的人有實際行動的經驗。如何在社區創造共好共榮情境,讓居民更願意參與社區事務,「空間」是經常使用的手法或必要的資源條件……

你的社區有一個打破人際藩籬的幸福基地嗎?

西方哲學家波普爾童年時問父親一個問題:「空間是無限還是有限?」父親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問社區工作者這問題,他們會說:「在社區,空間既是有限也是無限」,原因是在社區中的共享空間容納人數總是有限,但因為人們開放的心,才讓環境向外敞開。當空間敞開,流動即會出現,種子也可在當地發芽,長出令人感到幸福的錦團花簇,這也是大安區「古風小白屋」、「芒果香草園」和萬華區「一碼」空間經營的秘密之道。

鳳梨會社—廢棄市場翻身為幸福秘密基地

市場一直都是最能感受人情味的場域,這裡有人際間的溫暖互動、閒話家常、資訊傳遞,但當它變老舊不堪成廢棄一隅,缺乏管理的結果將會為社區帶來髒亂,也成滋生治安問題的溫床。嘉義市垂楊里就有一個這樣的廢棄市場,此處曾是居民不敢靠近的角落,但在里長奔走5年後,卻讓廢棄市場變居民的幸福空間,孩子們下課直奔的「秘密基地」,究竟這空間有什麼溫馨故事?里長又如何活化社區廢棄空間?點開本文一探究竟吧!

越在嘉文化棧──老舊公寓成新住民家的延伸

「社區」是打造共好社會的起點,無論你是什麼性別、年齡、職業或族裔,社區都應能讓你感受自在與支持。嘉義有對夫妻:來自越南的阮金虹,和夫婿蔡崇隆,十分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他們攜手改造一間老公寓,命名為「越在嘉文化棧」,在這裡偶爾會傳出姊妹們溫暖的歌聲,有時能聽見移工們爽朗的笑聲,因為這個空間的存在,淡化了姊妹們難以言喻的鄉愁,也成為移工在異鄉生活的最佳後盾。

三樓實驗空間 NPO Space— 與地方共生、共享的創新連結空間

位於大稻埕的「三樓實驗空間」白牆貼著一句話「We Deserve A Better Life 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在城市持續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每個人對於「更好的生活」都有不同詮釋與想像,如何透過對話與共創,拉起不同的關係網絡,創造屬於社區更好的生活,擁有一個理想的空間至關重要。由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團隊經營的「三樓實驗空間」即是由這個理念孕育而生,空間透過多元媒介,引發更多人參與大稻埕活動,讓街區特色被更多人看見。

高齡就業不必強求企業買單 社區反而是出路

為鼓勵雇主僱用中高齡及高齡者,《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已於2020年正式上路,但銀髮族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仍是屢屢碰壁。原因是一來,台灣的就業市場屬於高強度,不夠具有彈性;二來,很多企業普遍認為高齡者體力、視力、速度及效率都不行,無法應付複雜且強度高的工作。如果當前企業的再就業環境尚未改變,想覓得一份工作,有個收入支應日常開銷的銀髮族,又該何去何從呢?或許,答案就隱藏我們的社區中。

社區共生、世代團結 用社會創新的視角打造銀髮就業天堂

人口老化正已席捲全世界,孩子愈來愈少,老人愈來愈多,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當這波「銀色海嘯」來襲時,不少國家早已有備無患,有的國家將「社區」改造為長者展現專業的就業舞台;有的國家透過社會創新帶動銀髮微型工作;甚至有的國家早已超前部屬,制定完善的政策並連結豐富的資源,幫助50+世代對老年生活有所準備。閱讀本文,來看看這些國家如何用新思維、新觀念和新視野,讓銀髮族活出專屬他們的「創意高齡」。

社區開發微型工作 阿公阿嬤歡喜來報到

社區不只是個讓長者安身立命、得以終老的場域,更是讓長者能貢獻一己之力且獲得報酬的地方,宜蘭縣員山鄉的內城社區一輛輛「鐵牛力阿卡」載著遊客,穿梭在田園小徑間,駕駛都是55歲以上的叔叔伯伯甚至是爺爺級,他們還擔當導覽員,引領遊客認識社區,類似這種在社區中的微型工作並非是單一案例,花蓮縣壽豐鄉的牛犁社區也發展出青銀共創的銀髮產業。有人說年紀大還在工作就是老歹命,看看本文,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