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閒置房舍經過賦予新功能,成為社區居民情感連結的重要空間資源,台北市古風里社區建立活化的成功模式,從原本只是短期專案的「雲和小客廳」,到永續計畫性推動的「古風小白屋」、「芒果香草園」,以自助維修、共餐及維護花草等方式促進社區鄰里交流,並將觸角延伸至幫助社區長者、弱勢,建立社區居民新關係及提供更多公共服務。

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為師大生活圈設置專案,希望激勵居民投入社區營運與討論,「綠點點點點」團隊因而以「雲和小客廳計畫」進入古風里做社區基地。古風里里長孔憲娟明瞭社區困境在於居民不參與的常態,與綠點點點點團隊集思廣益藉由特色活動吸引居民,活絡社區並重新凝聚居民的情感與共識,當「雲和小客廳」專案告一段落,眼見許多令人感動的社區新動力,包括社區廚藝交換、學習種菜、堆肥培養、手作技藝傳承等恐無法延續,因而在2014年催生「古風小白屋」。

綠點點點點共同創辦人黃芳惠說,原本是一處國防部閒置空間的古風小白屋,經孔憲娟爭取做社區使用,其位於街角處容易被看到,讓居民與社區外來的人可以相遇,挖掘並重新看到社區發展的可能性。在沒有經費下,大家思考如何持續使用空間,最後決定以資源再生做社區營造,鼓勵居民資源回收再利用,並開放工具免費借用,協助修理器物,重新賦予家中壞損電器或家具第二生命,唯一條件就是希望民眾家中若有多餘的工具和零件,能夠分享出來造福更多街坊鄰居。綠點點點點也邀集許多手作工作坊到小白屋,與民眾一起玩布料縫紉、做廢油回收手工皂、體驗香草課程等。

芒果香草園打造一個屬於居民共好和樂的社區空間(照片來源:2018年綠點點點點FB粉絲頁)

不同群體一起創作共樂的幸福天堂

孔憲娟希望社區共享空間的邊界能夠打開,接受更多不同的人事物,2018年爭取早期為中央通訊社職員宿舍的其中一間屋子,改造成「芒果香草園」,常年舉辦縫紉、烘焙、手作等活動,與小白屋的木工、維修做區隔,她比喻「香草園是女人的天堂,小白屋是男人的天堂」。由於古風里社區中高齡人口相當多,為了關懷在地長者的生活起居,且正好當時政府在推關懷據點,社區廚房成為芒果香草園第一個嘗試,希望以具有親和力的食物串連居民,並發現可以藉此挖掘長者的私房料理,推幸福味便當,讓共餐等計畫產生更多有趣想像。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怡伃分享到芒果香草園的親身體驗,一進去便感受到「生活痕跡」,從入口圍牆裝飾到擺飾,都是以資源回收物布置,看得出來什麼是婦女、什麼是老人或小孩做的,體會不同群體一起創作共樂的場景。進到廚房看櫥櫃跟冰箱空間,很明顯那是來自五路四方共用的空間,有台式也有日式、西式,顯然用廚房的不只一人,食物來源也不一樣,但是一起維護愛惜,那種共創共樂可以在這空間發揮是很棒的事。

不只是室內空間是共同維護,黃芳惠提及芒果香草園後方防火巷,原本雜亂陰暗,經過大夥一起動手,利用耐陰耐濕的蕨類,營造羊齒森林,翻轉了古風後巷,並配置噴霧系統澆灌,確保植物水分,讓綠色覆蓋過冷硬的灰色牆面,整條巷子成為一條綠色走廊。她強調,在共享社區空間看出能生成的能量有多大,長輩有感受也會認同。

古風里推動社區共好空間,由內向外推展,連暗巷經過綠美化都煥然一新 (照片來源:綠點點點點FB粉絲頁)

芒果香草園後來推動全齡課程,爺爺奶奶上課,孩子在旁邊遊玩,雖然居民社區在共享空間活動的時間占比不算多,但是能夠連結建立認同關係,也會全力支持社區事務。現在芒果香草園又多認養龍泉宿舍兩個空間,希望協助里內弱勢個案變成工作群的夥伴,先釋放空間歡迎他們利用並提供一些他們能勝任的工作,不僅增加彼此熟悉的機會,也藉此挖掘其潛質,一同幫助社區。

開放空間、打掉圍牆為的是歡迎所有人

社區共享空間要吸引民眾參與,黃芳惠認為「親和力」、「低門檻」是要件,要讓人看見並拉近距離,例如古風小白屋是在街角處開放空間,芒果香草園第一步是打掉圍牆改為穿透式欄杆,且不要訂定太多規則,以免把人嚇跑,基本原則應該是歡迎所有人,打破人際距離的圍牆,實體與心靈皆是,並且要改變在地,要讓異質東西進來。

社區基地鼓勵年輕社群團隊夥伴加入,藉由空間可以跟居民溝通交流,社群團隊想法會更完整,增進彼此認識關係,長輩甚至會是社群團隊最大的支持力。黃芳惠強調社區共享空間成敗關鍵是「開放」,心態開放才能造就環境也是開放,當開放了就會產生流動,「流動出現,就讓種子可以在當地發芽。」

有形的社區空間實體活動,創造無形的情感聯繫跟肯定自我的力量,是孔憲娟認為芒果香草園及古風小白屋在疫情期間發揮的力量,因為參與的社區居民在疫情前可以很自由、輕鬆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壓力下交到許多在社區不認識的居民,甚至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第二個家的感覺,在疫情期間活動可能受到限制下,彼此還是會透過通訊軟體關懷問候,那種被重視、被支持的感受,正是防疫最需要的支撐力量,在疫情趨緩後會很樂意趕快回到社區共好空間,而且因為「一直受就會想要施」,一些弱勢居民會不斷想要探索、嘗試,認同自我的心靈填補力量對後疫情的社區或個人都是正向助益。

催生集結社區與社群的互助平台

芒果香草園的成功模式,讓黃芳惠2020年在萬華南機場忠恕社區成立「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她將一碼定位為更大尺度,集結更大的社區跟社群,形成更能看到潛質的互助平台。

綠點點點點共同創辦人黃芳惠在萬華南機場忠恕社區成立「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照片來源:洪敏隆)

黃芳惠認為推動社區發展的最佳工具從「物品的修復與再造」開始,藉由二手屋吸引很多長輩進來,有些長輩行動不便無法到地下室,團隊就進到社區辦活動,像是帶健康操,「我看到社區空間更符合人本教育的社會空間」,社區大學還是限縮單一議題,上完課就結束,在這種複合式空間,是教育空間也是家庭空間,人跟人的關係透過日常練習才有認識跟信任,進而同理、共好。

共好空間不只透過人際串連產生無形的力量,包括幸福感,在疫情升溫之際,也因為平時累積的量能,得以發揮即時助人的功能。去年5月疫情爆發最嚴重的台北市萬華區,位在南機場的「一碼」社區活化營造空間,就成為物資統籌分配的大倉庫。

一碼的空間很大,還有教學分享空間(照片來源:洪敏隆)

黃芳惠回憶當時,各社福團體透過各自的FB粉絲頁向民眾募集物資,這場長期抗戰僅靠各自辦公室空間是塞不下物資,尤其是與一碼建立長期良好互動、積極投入防疫關懷的北市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忙得焦頭爛額,需要人力資源及物資互助平台,因此一碼成為萬華「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物資基地。很多在地或外來者都前往幫忙,共同協助將物資給需要幫助的民眾,她說「那時已不是單純的物資募捐、發送而已,而是形同臨時物流中心的龐大工作量!」這也凸顯共好空間的重要性。

一碼IMMA位於忠恕社區的地下一樓,藉由二手屋空間活化成為社區重要基地(照片來源:洪敏隆)

社區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小單位,空間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社區空間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沒有人使用都是枉然,所以如何讓社區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長遠的利用,需要居民集思廣益。世紀疫情也讓人審視到共好空間和社區的重要性,不只要設計看得見的空間對居民開放,也要設計活動促成人跟人之間交流,透過這些連結使人際關係更緊密。即使疫情期間無法實體互動,也不會斷了聯繫,還能有互相支持的力量。社區能因此累積豐厚的能量,居民能和樂共榮,社區幸福力也會更有感。

 

指導顧問:陳怡伃

採訪撰文:洪敏隆

專題企畫:吳欣芳、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延伸閱讀:

《社區幸福力大調查:幸福感取決於居民參與度,而空間像一座橋和一扇門窗,讓人開始探索社區》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