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眼前展開一條寬闊的商店街,還有兩家百貨公司各據馬路的兩邊面對面矗立著。走進旁邊建成街口的傳統市場,步行前往里長辦公室的途中,可以看見市場內的攤位排列有序,販有熱食、菜肉與雜貨。穿過市場進入住宅區,有些一樓門面仍然維持著傳統居家型商業店面,例如裁縫店和美髮店。

住宅區緊鄰市場,是傳統民生經濟與生活緊密連結的社區空間型態,但是這裡卻不見髒亂,而且空間界線分明,離開市場範圍進入住宅區,可以明顯感受到另外一種安靜的氛圍。才剛進入住宅區,有位歐里桑正在灑水澆花,這裡不是私人住宅的庭院,而是社區的公共空間,由小型廢棄公廁改建而成的社區櫥窗,櫥窗上掛著一塊黃澄澄的鳳梨招牌。

位於嘉義市區西南邊的垂楊里,日治時代屬白川町,如今里民大約2,000多人,鄰近市區道路且有街巷縱橫其中,交通往來皆屬便利。近一個世紀前,因白川町鄰近中埔一帶的鳳梨栽種農場,日人便在白川町建設鳳梨製作工廠,成立「鳳梨會社」,帶動當地的農業經濟。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工廠隨著日人離開而沒落,但「鳳梨會社」的名字卻在當地的文史記憶裡被保留了下來。

鳳梨會社的公共櫥窗靈感來自百貨公司的櫥窗設計(照片來源:黃馨君)

好的公共空間能凝聚社區動能

社區櫥窗的設計概念來自垂楊路上的百貨公司,由居民在櫥窗內擺設物件,共同創造出社區的視覺意象,就像是社區品牌的展示,加深了居民對當地的認同感及榮耀感。此外,也能讓外來訪客很快地對這個地方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里長黃琮榮表示,社區內的公共空間經過整頓和設計之後,自發維持社區美感的居民變多了,例如那位灑水澆花的歐里桑。

社區公共空間本身具有一種功能,那就是讓人認知到自己身處於其中,好的公共空間能夠創造歸屬感,也能提升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不需要制度規範去要求,只需要創造適宜且吸引人的空間,它甚至能加強團體凝聚的動能,讓人願意主動採取行動,替自己的社區提供更多協助,促進社區幸福感。

「鳳梨會社」在進行整頓改造之前,垂楊里民的公共活動空間並不多,「以前里民要辦活動就是來我家啊,我們前面有個大車庫,會在那裡舉辦社區長者的健康檢查,或到我家的地下室。」黃琮榮說。

跟著黃琮榮進到以前辦活動的地下室,樓梯間牆上有海底生物的彩繪,都是里內的年輕學生幫忙設計的。地下室分隔成兩個主要空間,一個空間長而寬,擺上4張折疊會議桌,就變成孩子的課後學習班,還有提供其他學習課程,例如水彩繪畫、手作藝品等。另外一個空間則是小型的視聽室,裡面鋪了木地板,還有大型的書櫃,讓孩子能夠在裡面放鬆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里長家地下室貼滿課後班的活動照片(照片來源:黃馨君)

地下室有一面牆貼滿了過去的活動照片,黃琮榮說:「我們這一班鳳梨班的小朋友大多是來自單親家庭、疏於管教的或經濟弱勢家庭。目前有18位,週一到週四都會來上課,疫情期間暫時利用學校有一間專屬鳳梨會社小朋友的教室去上課。」陪伴鳳梨班的志工,有些是來自社區的長輩,黃琮榮認為應該讓孩子學習回饋,照顧支持自己的社區,因此安排一些簡單但具公益性質的活動,如社區清掃以加強孩子和社區的連結感。在「鳳梨會社」公共空間開始啟用後,里內的許多活動,如長者健檢、親子課程和節慶活動等,便有了更開闊更完善的地方可以運用。

里長為催生鳳梨會社奔走了5年

由於看見社區本身就有長者照護及弱勢學童輔導的需求,「鳳梨會社」的設計團隊也將這些需求化成具體的空間設計。「鳳梨會社」原本是老舊的廢棄市場,剛好位於外面市集和內部住宅區的銜接處,但是多年來堆放大小型雜物無人管理,不僅為社區帶來髒亂,也成為滋生治安問題的溫床,此處曾經是居民不敢靠近的恐怖角落。

老市場內仍保留著規劃有序的水泥牆式攤位,每一個攤位各自有一個私人產權,因此建設處市場管理科無法以公權力介入處理,為了順利啟動整修的工作,黃琮榮只得親自一一拜訪產權人,說服他們出租攤位參與改造。最困擾的是有人寧願這裡繼續維持髒亂,也不希望因為整修完成而讓此地的價格提高,造成將來出售的困難度。黃琮榮費盡苦心不斷拜訪產權人建立信任感,向他們說明社區公益的重要性,同時也再三保證產權人的利益不會有所損失,因此獲得產權人的同意。從遊說產權人到經費申請,前前後後總共花了5年,才有現在的「鳳梨會社」。

黃琮榮將市場內的水泥魚池保留下來,變成「鳳梨會社」的造景招牌燈,前面的主要空間則擺放木製的小學生課桌椅,平常是孩子課後學習的好所在,假日時也會舉辦社區親子活動;把課桌椅收起來,改放塑膠椅,這裡就變成別具氣氛的小型演唱廳。黃琮榮也常常在這裡播放社區文史投影片,為來訪的大學生上一堂關於鳳梨會社的歷史課。改造完的空間吸引更多社區居民走進來,除了社區舉辦的公共活動,他們更是自發性地舉辦許多節慶活動或跳蚤市場。

空間中布置由設計團隊繪製的木板畫(照片來源:嘉義市公所)

每一個開放空間都是一個機會,非常重視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黃琮榮充分地把握這個原則,除了推動大型老舊市場的活化,就連社區轉角的一小區花圃或廢棄老屋的外牆,他都希望能夠申請到經費來進行整修及維護,而且是由社區居民一起參與,不管年輕老少,也無論是設計發想或建造工作,只要有能夠發揮居民能力的地方都歡迎參與。因為抱持著這樣開放與共享的理念,居民自然願意在公領域上付出心力,愈多人加入參與,社區的凝結力也愈強。

對於垂楊里和鳳梨會社,黃琮榮還有很多想要完成的願景,例如增加規劃適合外配人口參與的社區活動,2022年也有聯合其他社區的大型旗艦計畫,引介大學生共同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對傳統市場有著深厚情感的他,也希望能夠繼續改造市場,扭轉一般人對傳統市場的負面印象,將傳統市場的美好精神傳承下來。

由社區居民一起參與的市場旁永續花圃(照片來源:黃馨君)

廢棄市場轉型也能創造社區幸福感

受到社會型態改變的影響,黃琮榮表示,過去那種人際之間很緊密的情感連結的確消弱不少,不僅社區如此,家庭、親子之間也是這樣。對他來說,傳統市場則是個還保有真實人情溫度的地方。雖然現代人已經習慣去大賣場購買生活用品,「但是那種情感上的交流,是大賣場和超市沒有辦法做到的。」

黃琮榮進一步說明,現在科技發達,甚至已經發展出無人商店,即將成為未來的趨勢,雖然既快速又便利,然而這種與他人完全零互動的購物方式其實非常沒有溫度。就像網路購物對實體書局造成衝擊,書局會尋求轉型一樣,社區裡的傳統市場也可以思考轉型,不該被放任沒落最後只能消失,因為傳統市場本來就具有創造社區幸福感的絕佳條件。

市場一直都是與人的日常生活有重要關聯的公共空間,「如果我們對傳統市場有不一樣的想像,傳統市場可以結合長照也可以結合藝文,可以變成一個發展很多樣化的公共空間。」黃琮榮直言,他對傳統市場有很高的期待,他認為應該用「未來市場」的思維去看待傳統市場,不害怕實驗,才能找到讓現代人感興趣並且願意走進來與人交流的公共空間。

主要空間擺放木製小學生課桌椅,平常是孩子課後學習的空間,也是孩子幸福的秘密基地(照片來源:黃馨君)

提到鳳梨會社,市場旁一間雜貨店的老闆娘笑著表示:「以前我孫子都不敢去那邊啊,整理好以後他們現在下課都往那邊跑,還說那邊是他們的秘密基地!」能夠讓居民在談到自己的社區空間時,露出開心且充滿信任的表情,那也是社區幸福力的一種具體展現吧!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