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共餐菜園

解套資本主義下的孤獨 讓我們重新一起生活

金錢能買房子,卻買不到家;買得起床,卻買不到一夜好眠;能買最新款手機,卻買不到過去互動緊密的人際關係。在人人想辦法賺取更高的報酬,換取更好的生活時,卻存在一種資本主義式的孤獨……。如何讓人們從「獨力」、「獨責」的生活,改變為相互依存的共好生活,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課題,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知道,究竟我們離真正幸福的生活有多遙遠。

婦女社區微尺度創業:創造彈性工作×強化養育環境

當馬雲說「996」是巨大福氣的同時,地球另一端荷蘭,則有7成6的女性選擇「彈性工作」,她們一周工作少於36個小時,不僅兼顧家庭生活,也能保有職場上的社會連結。彈性工時不僅在荷蘭盛行,其實應用在以社區為尺度的工作型態也相當合適,社區婦女能針對不同對象,以共同經營、分時管理的營運模式,創造出如共學咖啡廳、社區團購或食物買賣、下午茶DIY講座、課程休閒輔導等類型的社區創業。

為地方開發犧牲在地文資 超過一甲子紅磚拱橋遭拆

新竹縣竹北市新社圳、番子坡圳、翁厝圳,在麻園地區原本有3座約60年歷史的紅磚拱橋,水橋造型風格雅緻,富有農業水利文化價值,但2019年水橋卻被拆除,令在地關心地方文史的人惋惜。社區記者劉康威特以此篇文章,希望喚醒社區民眾文化意識,不讓在地文化遭受如此浩劫。

參與式預算 凝聚社區共識的公民參與最迷人

參與式預算就像是一把金鑰匙,能勾引出集體民主討論的動力,但前期往往參與率低落。許多人認為要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必須給予物質誘因,才能提高參與率。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做為社區成員,多數都有讓社區變得更好的想望。因此,通往社區民眾心的道路,並非是給予柴米油鹽,而是建立起無形卻強大的社區凝聚力。

因應現代社會需求 合作社的復興之路

關於合作社,普遍聽到的疑問是「這麼好,數量為什麼這麼少」。這個問題不只反應當前合作事業的現狀,也直指合作社跟上社會步伐的必要與迫切性。因此,復興合作社的最優先目標必須是促進社會理解合作社的現代意義與功能,才有機會為增加組織與社員數量撐出空間。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說到合作住宅,大多會想到歐洲住宅合作社的悠久歷史,但將眼光放回台灣,住宅合作社似乎只能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這中間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原來「合作互助」的概念早已深化在歐洲人的骨子裡,孩子從小學就認識合群互助生活,養成傾聽、志願和尊重的一個預備公民;中學培育民主習慣、認識自助互助組織;在大學中,學生宿舍管理提供實習場域,實踐「使用者住宅合作社」運作模式。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在東日本311大地震之前,人們對於石卷街區就有許多不滿,例如:封閉的人際關係、商店街空洞化和年輕人對未來茫然的閉塞感等等。而在災難發生之後,除了重建過往的生活,整個街區也力圖振作,音樂家和動畫藝術家希望能為店家帶來笑容,他們與商店一同創作並製作成影片;也舉辦「小朋友店長」活動,讓孩子體驗經營店舖的過程,與石卷一同揮別過去,面向閃閃發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