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劉康威

番子陂圳與新社圳交會之處,即新竹縣竹北市新興路北側的舊水門,舊水門旁西邊翁厝圳上的紅磚水橋,日治時期為木造水橋,1956年建紅磚水橋,至今已有近65年歷史。因應地勢,農田地勢比較高,水圳地勢比較低,圳水上不去,為了灌溉需求,而有水橋輸水灌溉。舊水門北邊上游番子陂圳第三汴也有一座紅磚水橋,而舊水門東側不遠處,新社圳由北向南轉向西處,還有一座紅磚水橋,這些水橋皆是同一時期建造,不過因位於重劃區,建商不知這些紅磚水橋對於農業水利文化的價值,竟擅自拆除。

2019年9月,水橋被拆除,實令在地關心地方文史的人惋惜,但改建的卻是水圳北岸的區域,那區域原本也是莊姓人家的三合院磚瓦屋,賣給建商要改建成透天厝社區。這是否為水利地?建商是否有權利拆除圳溝水路的水橋?農田水利會與竹北市公所未聞有任何回應。

番子坡(陂)圳匯入新社圳處,即新竹縣竹北市新興路北側的舊水門(照片來源:劉康威)

紅磚造水橋造型風格素樸雅緻,為早期農業水利灌溉設施的代表,竹北有三條水圳周繞──番子陂圳、新社圳、翁厝圳建構的水圳紋理,約500公尺的區域範圍之內,就有三座水橋,如此的集中,可知紅磚水橋的農業水利以至於庶民在地人文化價值。近兩三年間,重劃區如火如荼的興建,水圳北岸的磚瓦屋拆除,本來紅磚拱橋周邊長滿藤蔓樹叢,被清理乾淨後,欣喜紅磚水橋終於露出本來面貌,但現在東西兩側改建新的水泥通行橋,其中東側的通行橋,就在紅磚水橋旁,相距甚近,憂心開發後是否會有所影響。

樹黨前竹北市民代表許育綸,在擔任市民代表期間,曾倡議竹北市水圳標示圳名,番子坡(現今的名字,坡應為「陂」)圳、新社圳因而有清楚標示,期望居民能關注在地文化資產,及在地自然人文的理念,不料,2019年9月,紅磚水橋卻被拆除了,當時雖然有媒體報導(註一),但迴響不大。

磚造水橋為早期農田灌溉的重要渠道(照片來源:劉康威)

一年後,剩下的二座紅磚水橋猶然沒有立解說牌。番子陂圳第三汴的水橋,農田水利會於2010年在其旁立解說牌,也缺乏維護更新,多年來風吹日曬雨淋,部分文字內容已模糊不清。期待更多地方有志之士對地方文化的熱情,發揮傳統與創新,多元文化融合的創意,如利用多媒體、自媒體、線上與線下結合、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及文獻資料與在地空間環境結合等,讓社區居民更加認識了解在地文化。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致使在地文化遭受浩劫,有必要培力創生社區的文化意識,讓社區在地的文化價值發揮創意,延續代代傳承的在地文化特色,持續發展其價值。

重劃區如火如荼的興建,新的水泥通行橋取代磚造水橋(照片來源:劉康威)

註一:2019年10月29日,《自由時報》新竹縣新聞〈竹北水圳紅磚拱橋及虹吸工 地方建請設立文史解說牌保存


劉康威

鄉間的鄉野客,曾獲2009年文建會「好詩大家寫」成人組優等獎,新竹市第三屆客家語兒童文學成人組詩歌類佳作等,作品發表於台灣《笠詩刊》、《臺灣現代詩》、《乾坤詩刊》、《掌門詩刊》、《客家雜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