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疫情期間產出的新名詞「報復性旅遊」,雖然滿足了旅遊者的心理模式,卻讓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相對地旅客的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受干擾,如此三輸的局面,不禁讓我們反思旅行真的只能這樣嗎?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可能性?如果將永續精神融入旅程會是怎麼樣的一趟旅行?在台灣,又有哪些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讓旅人能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社區力點線面》邀請您一起來探索!

旅行的飲食可以很永續 綠餐飲正在改變社區 

從山林到海灘,從日出到日落,旅行總能讓人們從單一規律的日常中,重新感受生活的悸動,並且再度愛上台灣。在旅途的過程中,沒有一件事比「飲食」更能傳達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只是滿足生理需要,你的每一口食物,甚至還能造成「改變社區」的巨大效應,從採買食物到端上餐桌,「永續飲食」如何提升地方價值甚至吸引青年返鄉呢?

永續概念抬頭 旅宿、代步工具在社區展開慢經濟

不同過往踩點、打卡式的「速食旅遊」,強調慢遊、慢食、慢活、慢行的新型態旅遊現正在台灣悄悄萌芽。概念旅館「兩腳詩集」和「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不約而同在旅宿和運輸層面,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邀請旅人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在這一場看似無聲的「慢革命」中,旅人和社區究竟能從中獲得什麼樣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停止報復性旅遊 社區需要的是「永續旅行」

每當連假出遊之際,各地都出現報復性旅遊的情況,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旅客的觀光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為何一樁旅遊美事反倒成了蝗蟲過境般的災難?旅遊如何在環境、社會和經濟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對於「旅行」,我們或許需要更多元的想像,此次《社區力點線面》邀請讀者與我們從「永續精神」出發,探索在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可能性。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戴著口罩,聽著耳機,向左走向右走,儘管人們比鄰而居,但關係卻疏離且淺薄,人們變成一座座孤島,失去對話,斷開連結,最終也讓我們本應具有的幸福感徹底被埋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區越來越像一個巨型旅店,我們不再認識對門的鄰居,在電梯中也只能沉默以對。鄰里中應該具有交誼功能的社區中心,也常因缺乏適當的規劃,導致居民無心停留。究竟該如何找回我們曾有過的連結與幸福感?或許,社區空間是一個起點。

社區幸福力大調查:幸福感取決居民參與度,而空間像橋和門窗,讓人想探索社區

基督教芥菜種會研發團隊在2021進行《社區幸福力大調查》,根據結果顯示,社區中人與人的連結度和「幸福感」密不可分,且有高達86.7%的居民有意願服務社區,但只有48.8%的人有實際行動的經驗。如何在社區創造共好共榮情境,讓居民更願意參與社區事務,「空間」是經常使用的手法或必要的資源條件……

你的社區有一個打破人際藩籬的幸福基地嗎?

西方哲學家波普爾童年時問父親一個問題:「空間是無限還是有限?」父親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問社區工作者這問題,他們會說:「在社區,空間既是有限也是無限」,原因是在社區中的共享空間容納人數總是有限,但因為人們開放的心,才讓環境向外敞開。當空間敞開,流動即會出現,種子也可在當地發芽,長出令人感到幸福的錦團花簇,這也是大安區「古風小白屋」、「芒果香草園」和萬華區「一碼」空間經營的秘密之道。

鳳梨會社—廢棄市場翻身為幸福秘密基地

市場一直都是最能感受人情味的場域,這裡有人際間的溫暖互動、閒話家常、資訊傳遞,但當它變老舊不堪成廢棄一隅,缺乏管理的結果將會為社區帶來髒亂,也成滋生治安問題的溫床。嘉義市垂楊里就有一個這樣的廢棄市場,此處曾是居民不敢靠近的角落,但在里長奔走5年後,卻讓廢棄市場變居民的幸福空間,孩子們下課直奔的「秘密基地」,究竟這空間有什麼溫馨故事?里長又如何活化社區廢棄空間?點開本文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