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工作者 用夢想拼起在地破碎的拼圖

從事地方文化工作如同一個拼圖的人,在茫茫的人群中找出支離破碎的碎片,在過往的遺跡中挖掘遺漏的記憶點滴,為了讓歷史更為逼真,地方文化工作者必須懷抱夢想,保持理想,鍛鍊耐心,才能在殘缺不齊的資料中,耙梳出更接近真實的人文資料和歷史紀錄。

促成社區循環經濟 資源流動再利用的練習題

在社區裡面有許多的資源,像是人力、物資、議題,是可以互相應用和協助,促成循環的可能。社區就像是一個生態系,裡面有小循環和大循環,如同人體也有小循環與大循環。人體的小循環是指心室與肺臟的氣體交換成清潔血液的過程,此一循環途逕,稱為「小循環」。如果用在社區中,小循環是指社區裡較單一化社群間的交換,未形成機制或更多議題或人力的捲動,也尚未解決某種社區問題。

看大學團隊如何以食物銀行 與在地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上)

近年來興起大學社會實踐之風氣,讓台灣的公民社會加入新的能動者。大學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致力於將地方關注的議題及協力實踐的經驗淬煉而出,進一步影響公共政策和政府作為。本文將介紹暨大推動食物銀行的案例,來說明大學團隊的社會實踐如何對善的社會和公共領域有所貢獻。

看大學團隊如何以食物銀行 與在地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下)

看見問題、導入專業、集思廣益、積極解決,是暨大營運食物銀行的方式,背後蘊藏的是開放、平等又務實的大學社會參與態度。這樣的態度落實在行動中,逐漸影響一起合作的伙伴,在食物銀行的協作過程中累積信任、追求共益、蓄積社會資本,善的循環就有機會在公民社會中流轉和擴散。

為什麼他們來不及長大?令人心碎的全球飢餓真相

「今晚,我想來點勁辣雞腿堡配薯條」,知名外送平台廣告席捲全台,打開手機,各式料理一覽無遺。但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在食品加工業的產能不斷超前的同時,全球卻有多達8.21億人處於長期飢餓狀態;20億人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阻礙了健康成長;3歲以下幼兒高達45%的死亡率與發育遲緩和過瘦息息相關。

書店在他方,不在又怎樣?

因疫情影響,許多社區中的獨立書店紛紛吹上熄燈號,引發不同的感嘆及議論,像是「平常不常去支持,等書店要倒了才開始嘆氣」,或者「一間書店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是倒店之前」。面對蕭條的書業環境,除了感嘆,或許我們該積極地提問:「書店要在社區中生存,該如何爭取社區支持?」或「書店該具備哪些特殊功能,讓社區居民覺得不能沒有書店?」

推動USR 突破迷思才能真正走出象牙塔

傳統的大學社會服務方式,假設大學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與知識能力,得以服務相對弱勢的大眾。然而這種單向的思考,已在近幾年改變為「大學—社區參與」模式,將過去被認為高不可攀的知識殿堂,轉型成了解地方知識的學習場域,把教學與研究融入社區,與鄉民學習,創造出兩者共存共榮的可能性。

看不依賴補助的柳谷聚落 如何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在日本,一個聚落若有半數人口超過65歲,這樣的聚落便成為「極限村落」,聚落中可能無法維持社區基本生活機能,更別說將在地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當極限村落的警訊來臨,社區該如何應對?又該如何維持動能?來看看日本這個不靠政府資源的「鹿屋市串良町柳谷村落」,如何集結全村之力,撐起故鄉存廢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