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近20年來,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觀念越來越受重視,不僅成為企業的自我宣稱或自我要求,也成為大眾評價企業好壞、檢視企業行為,甚至是否願意消費的標準之一。企業社會責任強調企業不僅是追求股東利益,同時也要考量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消費者、社區、國家、與自然環境等,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與公共價值。

之所以會有企業社會責任的主張,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少企業只追求利潤極大化,以致生態環遭破壞、勞動條件被剝削、生活安全受到威脅,而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人際之間越來越冷漠,社會關係也漸形疏離。因此,期待企業對其擴張版圖的手段有所節制,在尋求利潤的同時,也能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

正視學生的受教權 大學也有社會責任 

不只社會期待企業要負擔責任,這幾年教育部也重視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強調大學師生不應只是在象牙塔裡專注教學及研究工作,而應走出校園,踏進社區、走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

隨著大學高度競爭,國家財政在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大學的發展逐漸走向專業化、功利化與商品化。過去大學在教育部的政策引導下,強調世界排名,不少教師的時間及資源因此投入學術研究,希望能登上國際期刊,累積點數與績效,甚至將論文發表當作教師升等最重要的指標,許多老師被迫捲入生存遊戲,因而忽略了教學及社會服務。

這樣的發展方向引來不少批評,不僅漠視學生的受教權,大學教師的勞動條件也日趨惡化,更扭曲了大學應有的角色。2017年教育部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取代以往強調邁入世界頂尖大學的教育補助方針,轉而重視大學與在地的關係與互動,希望大學師生在區域發展上,主動發掘在地需求、找出與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區域整合;並將學生帶入社區,藉由讓大學生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凝聚對區域發展的認同,承擔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

中正大學「民雄學.學民雄」課程會與鄉民共同討論與規劃課程,部分課程也以鄉民擔任講師,圖為在地青年帶修課同學走訪巷弄認識民雄。(照片來源: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劃)

服務不再是單向 參與才是新的實踐之道  

現今教育部強調大學應負起社會責任,並不代表大學過去就不負擔社會責任。對許多大學老師而言,作好本份、作好研究、教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學生就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有不少老師鼓勵學生要作社會服務,用自己的專業服務社會、照顧弱勢。這樣的觀點除了反應出大學過去認同的社會責任,也假設了大學相對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與知識能力,得以服務相對弱勢的社會大眾。

這是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的模式之一,也是以往常見的思維與作法。然而,在現實上,大學與社會(社區)是各自獨立的主體,有各自的形成歷史與發展願景,未必誰優、誰劣,更重要的是兩者間該相互認識、彼此學習、共存共榮。傳統高舉大學知識能力以服務弱勢社會(社區)的觀念最近有了改變,國外大學開始將「參與」的理念引入大學的社會實踐模式,不再是單向的服務形式,而是要轉換成「大學—社區參與(university—community engagement)」的共同實踐模式。

「大學—社區參與」模式和傳統的大學社會服務方式相比,至少具有4個主要特徵。首先,強調大學的學術研究不該自外於社區,相反的,要透過學術活動將大學與社區連結,以實踐為基礎進行學術知識的擴展。換言之,學術研究不該只是成就自己,而要連結在地、扎根現實,並將學術成果貢獻社區與社會。其次,社會服務不是大學在教學、研究之外行有餘力的工作,而是將教學與研究融入社區之中,知識的獲取不只在教室或圖書館,而是將社區當作學習場域,並了解地方知識,向鄉民學習。

管中祥認為「大學—社區參與」共同實踐,這是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的新模式,將教學與研究融入社區,將社區當作學習場域,了解地方知識,向鄉民學習。(照片來源: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劃)

第三則強調大學與社區之問「雙向」互動關系,兩者之間不只是夥伴關係,也是社區的一份子,大學和其它社區成員一起關心在地長期發展的需要,共享知識並發掘問題共同解決。最後,大學與社區既為不同主體,兩者關係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彼此尊重了解需要,共同決策相互協力,師生在此過程學習草根民主,亦是公民養成的重要過程。

大學社會責任 需要更多務實的討論與實踐

這樣的轉向意味著大學不該是高不可攀的知識殿堂,和社區與社會的關係也不是出於「知識分子」心態,而是要互為主體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坦白說,這對大學來說並非易事。一方面,能讀到博士、當上大學教授,畢竟是過關斬將才有的成果,再加上華人社會普遍以「士」為尊的傳統心態,在學院裡養成文化性格,要向鄉民學習、共同討論,其實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即使教育部強調大學教師要承擔社會責任,但現實上,大學的升等機制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大部分教師仍要顧好飯碗、作好研究才能生存,即使老師們有心,也往往無能為力,依舊被鎖在象牙塔裡。

真要走入社會、投入社區得花上不少時間及代價,若要將大學教師的研究及教學與社區結合更是秏費心思與力氣。雖然,教育部將「大學社會責任」視為大學的重要發展方向,但是否有長期規劃?是否願意提供長遠資源?如何改變大學本有的文化及心態?如何解決現有評鑑機制對大學及教師造成的限制?恐怕得有更多務實的討論及真實的實踐,否則,只要能作好傳統的大學「服務」社會工作,恐怕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中正大學有一堂「民雄學.學民雄」課,第一堂就讓同學們分組畫出印象中的民雄地圖。(照片來源: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劃)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管 中祥

管 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庫長。強調公民參與與社區傳播,關注人權、環保、移工、農業等議題,訴求公民團體突破媒體限制,發揮社會改革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