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而不孤立的書店 擾動社區情感關係
一身傲骨佇立在街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它可一點也不遺世獨立,社區孩子放學無處去,它是你最佳的保母,地方農產品滯銷,它就是最佳銷售員。親子活動、名家講座、打工換宿、以菜換書,社區居民每個微小的需求,都是它存在的意義。
一身傲骨佇立在街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它可一點也不遺世獨立,社區孩子放學無處去,它是你最佳的保母,地方農產品滯銷,它就是最佳銷售員。親子活動、名家講座、打工換宿、以菜換書,社區居民每個微小的需求,都是它存在的意義。
《閱讀的島》主編林宜璇曾經如此形容獨立書店,他說,獨立書店是在地社區的星星之火,在黯黑的夜亮著獨一無二的光度,成為人們尋找道路的指標。位於基隆港邊的「見書店」和淡水河邊的「無論如河」,像一座座以知識做為底蘊的燈塔,讓社區民眾循著光,看見土地認同和新住民相關議題,甚至獲得照護服務。
很多人都說,開店最重要的就是Location,但這樣的話聽在屏東縣深山的「蕃藝書屋」和台東縣偏鄉「書粥」老闆耳中,可就有另一種想法了。他們放棄人潮眾多的地點,包袱款款,來到天涯海角,開了一間連當地人最初都不懂在衝蝦毀的書店,他們以創意發想各種大人小孩都喜愛的活動和服務,居民反被他們為地方盡心力的理想所圈粉。
從解救飢餓到惜食,從發放食物到社區服務,從都市到鄉村與部落,食物銀行如同變色龍般,因應社區需求,長出不同的樣貌和功能。來看看食物銀行如何突破想像和框架,接受社區居民五花八門的挑戰吧!
食物銀行默默地矗立在社區間,但很少人知道,食物銀行根本是變色龍般的存在,它因應都市、鄉村、部落等不同型態,或捨棄刻板分界,或進化出回應在地需求的最新功能,不僅餵飽飢餓的人,也滿足人們對關係的渴望。
在鄉村的食物銀行相較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有更大空間來服務社區,他們不只發揮轉運站的功能,也要解決鄉村裡高齡化、貧窮、隔代教養和失親問題。民以食為天,從食物出發,發展多元社區服務,讓鄉村不因貧窮老化而凋零。
據內政部2019年統計,全台原住民人數約為57萬,佔總人口比例2.4%。雖然人數不多,但原住民許多特有的文化與漢人相異,即使同為原住民,徙居都會區的原民與部落原民的生活型態上可能大相逕庭,在一般的食物銀行裡針對其各自的需要,也必須更細膩的設計規劃。因此,近幾年台灣開始興起若干原住民食物銀行,專門針對原住民族群獨特的處境提供救助與培力。
避免浪費與救助飢餓是社區型食物銀行的兩大核心宗旨,疫情期間,儘管食物與人力的募集大受影響,但這些食物銀行仍堅守岡位,想方設法解決疫情造成的問題,像是發展出「迷你食物銀行」,或是從當地網路社團募集資源,促使更多的社區廠商與民眾加入,也回應在地弱勢居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