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既以社區為扎根點,便會因應都市、鄉村、部落等不同社區型態在地經營,形成多元化的食物銀行樣貌。本專題探討食物銀行如何根據所身處的社區創造出適合的形式,以及如何串連社區中的資源網絡,並關注在地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可能的解方。


一台小小的社區冰箱,在鄰里間冷漠以對的都市中,成為傳遞溫暖,串連居民的存在。在台灣迅速發展的食物銀行,正因應不同地域型態展現多樣風貌,而共享冰箱就是因為都會區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新服務。

除了社區冰箱,「迷你食物銀行」也是近來在都會區常見的食物銀行運作模式。社區冰箱的概念來自於食物不浪費,同時也可以分享給需要的民眾;迷你食物銀行則是縮小據點的空間,來因應都市寸土寸金的問題。

適合都市型態的社區冰箱以食物不浪費的理念,將剩餘且完好的食物分享給有需要的民眾自由領取,圖為位於阿福食物銀行總部的灣復站社區冰箱。(照片來源:阿福食物銀行)

在商業發達的都會,容易有食物浪費的問題,而就近性高的社區冰箱,可以即時收到多餘的食物;此外,因為居民彼此不熟悉,不需要太多交流的社區冰箱有著較低的連結門檻,均是社區冰箱在都市推展容易的主因。而因應都市空間有限發展的迷你食物銀行,僅需兩三個貨架就可以展開服務,可以更有效利用空間。

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阿福食物銀行,就把據點分為「門市」與「社區冰箱」,門市專門提供蔬果與民生必需品,服務高雄市的經濟弱勢家庭;社區冰箱就單純以食物不浪費的理念,將剩餘且完好的食物分享給有需要的民眾自由領取。阿福食物銀行執行長劉雅玲表示,食物銀行無可避免會收到單一且量少的物資,單一社區有食物與物資需求的民眾其實也不多,若因此還要請距離遠的案家專程來領取食物,不但有需求的民眾會缺乏意願,也讓基層的社區失去功能。因此,阿福食物銀行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在高雄各區設立迷你食物銀行,擺放由總部送來的物資,透過迷你食銀這樣的在地化網絡來運作。

阿福食物銀行與在地社區發展協會於高雄各區設立迷你食物銀行,擺放由總部送來的物資。(照片來源:阿福食物銀行)

異業結盟與社區串連 提升都市食銀服務能量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秘書長劉露霞表示,社區型的食物銀行由於服務範圍較小,只靠提供食物能做的有限,因此幾乎都會連結其他面向的服務;而範圍稍大的區域性食物銀行,多半是受地方政府委託辦理而擁有較為足夠的資源,但通常也會連結食物銀行以外的社區工作。

對於這些食物銀行來說,弱勢居民所需要的也不單單是食物,而是需要更多社區服務的介入,才能讓他們脫離目前的困境。因此,都市的區域型與社區型食物銀行開始進行「異業結盟」,讓受助者得到更完整的幫助。

由於在都市中人際的疏離,弱勢族群除了面對飢餓的問題,也同時要面對與左鄰右舍建立連結的不易。因此,有些都市型的食物銀行就是扮演這種橋梁的角色。例如:位於台北市有高比例低收入戶的大同區,在區內的大同社區食物銀行連結自身開辦的「長者關懷據點」,讓食銀受助者獲得課程的培力與人際關係的開展。

台北市大同社區食物銀行連結自身開辦的「長者關懷據點」,讓受助者獲得課程的培力與人際的開展。(照片來源:大同社區食物銀行)

大同社區食物銀行是由牧師羅慶聖與莊金淑夫妻創立。他們在深入社區服務後,看見低收入戶所需要的不僅是食物,後續的關懷與培力更是重要。莊金淑說:「我們希望不是單純給食物,而是與受助者建立關係,並進一步關懷他的家庭,協助解決他們的需要。」  因此,大同社區食物銀行結合自己開辦的「長者關懷據點」,邀請受助者參與據點的社區課程,包含多媒體學習、手作DIY、健康講座等多元的內容,同時也有共餐,讓受助者透過課程培力與人際交流,重拾笑容與自信,甚至成為幫助者擔任志工,成為良善的循環。

在台中市也有一家由牧師李榮華經營的「大慶食物銀行」,其連結在地政府的資源,成為「台中市愛心食物銀行聯盟」第9間加盟店,同時也連結社區的愛心店家、量販店、上游食物銀行、附近居民與教會會友等,一同協助台中市南區、東區與烏日區等90戶經濟弱勢家庭。

此外,大慶食物銀行也將所收到的主食、副食、營養品等組合成食物包,透過物流公司發送給台中以外有需要的弱勢家戶。李華榮說:「目前我們在台中以外的縣市已服務約60戶,其中彰化鹿港、雲林斗六都是我們服務的範圍,甚至還延伸到花蓮。」正因為社區資源串連的成功,讓大慶食物銀行能進一步將服務推廣到不同的區域。

阿福食物銀行將物資送至大田社區發展協會,由協會發放給當地有需要的民眾。(照片來源:阿福食物銀行)

在困境下 持續帶動受助者整體的生活能力

食物銀行在運作與連結社區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困難。雖然在都市資源眾多,物資來源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在人力、食物保存、場地空間、營運成本等,一般都會碰到挑戰。以人力而言,食物銀行多半必須依靠志工,但志工性質畢竟與專職員工有所差異,且都市的志工較鄉下變動性高,如何解決人力問題是一大挑戰。

以大同社區食物銀行來說,全職人力有限,且以女性為主,搬運大量物資時就會出現問題;志工方面,時間不固定,培力也需要時間,因此需要更多且穩定的志工投入。大同社區食物銀行為了解決人力吃緊的問題,連結了在地的里長與教會,讓所收到的物資能及時分享出去。莊金淑說:「當我們從合作廠商拿到過剩的麵包,經過整理後,便會通知鄰近的里長來領取,由里長親自分送出去。」藉由擔任轉運站的概念,不但將服務能量擴大,也減少人力的負擔。

除了人力,食物保存也是一大問題,特別是熟食,這也讓台中大慶食物銀行暫停「溫暖熱食櫥」與「蒸便當機」的服務,改以分送乾糧類食物為主。對於受助者來說,享用熱食的需求不可能中斷,因此李榮華連結為了長者共餐而設置的愛心廚房,「我們透過自身成立的愛心廚房,將過剩且完好的食物烹調成佳餚,供經濟弱勢的家戶享用與共餐。」

台中市大慶食物銀行透過「愛心廚房」,將過剩且完好的食物烹調成佳餚,讓經濟弱勢的家戶可以享用熱騰騰的熟食。(照片來源:大慶食物銀行)

在都市的食物銀行所提供的服務,有些在實際運作後發現難以持續。例如台中市大慶食物銀行因社區冰箱電費成本過高而停止辦理;阿福食物銀行,也出現成效不如預期的狀況。劉雅玲指出,社區冰箱主要就是以不浪費食物並且睦鄰為主,但實際上會來取食物的社區居民大概就是固定幾位,在供大於求的情形下,不但睦鄰的效果不佳,也無法有效解決食物不浪費的問題。因此,阿福食物銀行除了總部的社區冰箱仍維持原先的運作模式;其他與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的社區冰箱皆轉變服務功能,將社區冰箱納入「救助飢餓」的一環。劉雅玲說:「我們跟高雄市左營區的果貿社區合作的社區冰箱,以弱勢服務為優先,來解決成效不佳的狀況。」

都市的食物銀行根據所身處的區域屬性和社區需求創造適合的經營形式,並結合既有的服務工作與串連社區的資源網絡,努力讓有需要的民眾獲得物資上的救助,同時也帶動這些需求者整體的生活能力,使其在未來也有能力成為助人者。誠如阿福食物銀行執行長劉雅玲所期望:「讓一個受助者家庭所面臨到的眾多問題,有機會在社區的串連中被解決。」

指導顧問:古碧玲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張以牧

 

延伸閱讀:

《鄉村不因貧窮老化而凋零 食物銀行灌溉養分重振生命力》

《以傳統生活哲學為靈感 部落食銀發展適地適人的服務》

《不畏疫情衝擊 社區食物銀行迎戰舊挑戰新議題》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