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東縣的東港鎮,數十個單位的車子,陸續開進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前的大廣場,讓前一刻空蕩蕩的廣場瞬間熱鬧起來。過了片刻,食物銀行的貨車也抵達,大家趕緊協助卸貨並將物資分裝到每部車上,不出多久,各單位的車載好物資陸續離去,廣場又恢復日常的寧靜。

屏東縣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以東港鎮為中心,服務範圍包含東港和周邊的新園、小琉球、南州、崁頂、林邊、佳冬等海線鄉鎮。這裡就像是轉運站,將接收到的食物與物資,提供給周邊40多個社區、社福團體與教會。

相較於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中小型市鎮或鄉村的社福機構,有較大的空間來服務社區,這也使得具有轉運站功能的食物銀行在鄉鎮中被凸顯。此外,隨著勞動力逐步外移至大都市,鄉鎮面臨高齡化與貧窮的問題。以內政部2018年的統計,高齡化前三名的縣市分別為嘉義縣、雲林縣與南投縣;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貧戶占比以台東縣、屏東縣與彰化縣最為嚴重,這也代表位於鄉鎮的食物銀行,必須針對高齡化與貧窮做出因應。

食物銀行在社區通常會兼顧服務長者的餐食,而在高齡化與貧窮問題嚴重的鄉村,餐食服務需求尤殷,共餐和送餐因而成為鄉村型食銀的主要服務內容。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的彰化縣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的送餐服務就是其食物銀行的特色。執行長呂瓊惠說:「我們將食物銀行收到的物資,透過送餐來服務100多位的獨居長者、70戶弱勢家庭和眾多街友。」這種講求立即食物救援的送餐,成為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主要的工作項目。

不管是在鄉村或都市,弱勢居民需要的都不僅是食物,而是更多社區服務的介入,有了人的關懷與溫度,才能使他們脫離孤老弱兒的困境,因此鄉村的食物銀行也開始串聯起長者服務、弱勢兒童課輔班、新住民生活培力等服務,讓受助者得到更多面向的幫助。

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是周邊沿海鄉鎮的物資轉運站,一有大量的物資,就會分享給鄰近的社區、社福團體與教會。(照片來源: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

海口人串聯鄉鎮資源  為受助者提供培力課程

根據統計,屏東縣的低收、中低收入戶將近22,000戶,佔總戶數的7.63%,貧戶的比例僅次於台東縣。這樣貧窮的狀況在海線鄉鎮尤其明顯,即使以黑鮪魚聞名的東港鎮,雖然「黑金」為在地帶來不少財富,但鎮內貧富差距大,處於貧窮線以下的人口仍然相當多。

屏東縣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理事長曾鴻志表示,在東港的單親、隔代教養、失親、寄養的家庭特別多,尤其有些居民雖然生活困頓,但因有祖先傳下來的房子或一塊無法分割的地而不具中低收入戶資格,這些處於邊緣的弱勢族群多半只能依賴打零工與社會福利過活,「我們希望透過食物銀行,幫助他們募得一些生活物資上的補充,也透過連結其他的服務來開設課程,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與競爭力。」

在生活物資的補充上,對農業及漁業發達的東港鎮來說,生鮮蔬果的提供問題不大,因此海口人食物銀行會連結在地的商家、食品工廠、農場及漁港等,用貨車去載運過剩的物資,曾鴻志說:「有次我們去魚港載魚,一次就多達500多公斤,因為量實在太多,我們就沿路開到各個社區,分送給社區中需要的長輩以及課輔班的家庭。」

此外,社群平台在鄉村也不落人後,有超過5萬名成員的臉書社團「東港五四三」,就是東港和周邊鄉鎮最大的網路社團,也因此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每當有物資上的需求,便會在社團中尋求協助。曾鴻志提到,疫情期間捐贈的物資告急減少,就是透過網路上的社團分享募到物資,甚至有些熱心的人會親自將物資送到食物銀行。這些物資除了提供給固定來領取的東港弱勢家庭,若有剩餘也會即時分享給周邊鄉鎮的社區、教會的課輔班和社福團體。在良性互動下,接受幫助的單位若有資源,也會分享給食物銀行,彼此互助,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獲得奧援。

在生活的培力上,東港鎮比起資源豐沛的大都市,學習的資源較少,因此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以食物銀行作為媒介,透過弱勢居民領取物資的過程中了解其家庭,再根據居民需要來量身訂作培力課程,讓受助者及其家庭得以自立。曾鴻志說:「受助者家庭有長者,就會請他來參加據點活動;家庭有身心障礙者,就會請他來參加身心障礙的職訓;也培訓新住民成為種子教師。」

曾鴻志特別指出,東港鎮存在許多跨國婚姻,由於文化差異造成衝突,很多新住民女子被迫離婚,甚至還帶著孩子,因此,若有緊急需要,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就會提供她們一段時間的住宿讓她們除了接受食物銀行的幫助,也能在這段時間內找工作;至於開設培訓新住民成為種子教師的課程,主要是讓她們有能力到學校或社區中,介紹自己母國的語言及文化。曾鴻志感謝地說:「透過食物的救助與生活的培力,許多新住民不僅度過難關,也獲得工作上的機會,甚至時常回來擔任我們的志工。」

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培訓社區的新住民成為種子教師,到東港的小學介紹家鄉的故事。(照片來源: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

愛加倍連結村里長 展開社區多元服務

在台灣中部的彰化縣員林市,雖然有花卉、輪胎、自行車、紡織等重要產業,但同時也是全台貧富差距第5大的鄉鎮市區,地方上普遍仍有不少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與遊民,這也讓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積極連結社區資源,投入食物銀行的服務。

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執行長呂瓊惠說:「我們連結村里長,接觸到在地的弱勢居民與需要送餐的個案,並針對這些有需要的居民開設課輔班、成立社區長者據點、打造遊民的溫暖之家,以及提供獨居長者送餐等。而食物銀行所募集來的物資,正可以串聯這些多元的社區服務,給需要幫助的人。」

以送餐服務為例,協會有冷藏設備與中央廚房,可以有效地保存在地的高麗菜、瓠瓜、肉類、魚類等生鮮蔬果並及時烹煮成佳餚,送到不方便出門的長者手上。特別的是,烹調的菜色根據每天所開的菜單而定,食材若有不足,協會會自行購買補上,確保受助者獲得均衡的營養。目前送餐的範圍除了員林,也包含周邊的埔心、永靖、平圍、大村、社頭等鄉村。

針對社區的長者據點,愛加倍社區食物銀行也與村里長合作,提供免費的共餐,而食材正是食物銀行所收到的物資。呂瓊惠表示,社區長輩所需要的不僅是餐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透過號召社區中的長輩一同共餐,不僅能避免過剩的食物遭到浪費,更是鼓勵他們走出家門。為了給課輔班的孩子作點心或晚餐加菜,愛加倍也連結在地火鍋店取得剩餘的完好食材。社工督導洪菊表示,店家剩餘的食材量較不穩定,不適合做固定的送餐,而是就近提供給課輔班或是社區有需要的民眾。

愛加倍社區食物銀行的社工在送物資給弱勢居民的同時,也了解個案生活的情況。(照片來源:彰化縣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提供)

食物銀行  讓愛與食物一起流動

食物銀行在運作與連結社區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困難。在鄉村,取得生鮮蔬果雖然不是大問題,但在物資的多元性卻呈現困窘狀況。曾鴻志表示,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收到的多半是餅乾、罐頭、麵條,或是不定時的生鮮蔬果,尤其又以非主食的餅乾為多,主食的白米及烹調必須的醬油、沙拉油等物資則相當缺乏。他苦笑著說:「有時候也會只收到熱狗麵包,但卻沒有熱狗;又或是只有義大利麵醬,卻沒有義大利麵條,碰到這種情形,也只能請受助者將就一下了。」

雖然物資不夠多元,但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仍會就受助者所拿到的食材,教導如何烹調和傳遞營養的概念。曾鴻志表示,哪些食物適合哪些年齡層的人吃,或是小朋友一天適合攝取的營養量是多少,都會特別告知。此外,由於青壯人口外移,人力不足也是鄉村型食物銀行常面臨的困境。以彰化的愛加倍社區食物銀行來說,除了缺乏專責的人力,志工也面臨高齡化及不穩定的問題。

因此,愛加倍社區食物銀行除了連結社區據點的長者擔任物資整理的志工,也培訓受助者考取照服員,協助食物銀行的送餐。社工督導洪菊表示,由於有規定照服員才能送餐,因此協會培訓受助者考取證照,一方面穩定送餐的人力,一方面也讓受助者在社會上較容易找工作,貫徹不只給他們魚吃,更教他們釣魚的培力課程。她說:「就算受助者離開我們這裡,日後出去一樣可以找照服員的工作,目前我們就有好幾位受助者已經擁有照服員的證照。」

在海口人社區食物銀行的志工團隊中,許多是過去接受幫助的弱勢居民。(照片來源: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

鄉村型的食物銀行根據所身處的區域屬性和社區需求創造適合的經營形式,並結合既有的服務工作與串聯社區的資源網絡,努力讓有需要的弱勢居民獲得物資上的救助;同時也透過生活上的培力,提升受助者的生活品質與競爭力,進而在未來也有能力成為助人者。誠如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理事長曾鴻志所言:「食物銀行具有流動性,透過不斷地流動來幫助人,當我們去幫助受助者時,受助者也可以回饋我們,讓我們有更大的能量再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指導顧問:古碧玲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張以牧

延伸閱讀:

《冷冷都市用食物銀行串起熱熱溫情 挑戰五花八門卻不減服務能量》

《以傳統生活哲學為靈感 部落食銀發展適地適人的服務》

《不畏疫情衝擊 社區食物銀行迎戰舊挑戰新議題》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