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公衛教育 讓社區成為地表最強防疫後盾
社區公衛要把社區的人、事、物都納入,才是真正在做公衛,這也是社區營造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疫情期間,大多縣市政府的防疫工作是由區公所、鄉公所等單位執行,里長雖為民意代表,卻多未能實際參與。
社區公衛要把社區的人、事、物都納入,才是真正在做公衛,這也是社區營造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疫情期間,大多縣市政府的防疫工作是由區公所、鄉公所等單位執行,里長雖為民意代表,卻多未能實際參與。
在新冠病毒爆發前,許多遊民原有一份賴以維生的工作,能讓自己站穩腳步儲備能量,但隨著各行各業變得蕭條,這些工作機會也隨之減少。隨著疫情的變化,人們面對的不再只是生命的問題,迫在眉睫的生計問題也在社區中發酵。
針對新冠肺炎,儘管台灣相對世界各國的疫情來看算是平穩,目前疫情也趨緩,但站在社區防疫第一線的里長們面對社區感染的防範,仍然不敢鬆懈。每天忙進忙出的里長,不僅要應付很多里民的突發狀況,還要時時不忘宣導、叮嚀、走訪慰問、主動關懷,工作絕對不輕鬆。
台灣自今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家暴案件通報數也隨之增加。依據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今年1到3月的家庭暴力案件也比去年增加了170件,顯示疫情所帶來的壓力,對人們身心層面、家庭關係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今年2月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一名印尼籍看護確診,因是非法移工,引起一陣恐慌。為此,社區應思考如何與外籍移工聯手抗疫,並以他們的語言、文化脈絡來防疫,共同打造緊密的社區安全網絡。
曾在嘉義縣大林鎮擔任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曹汶龍,發現這個地區的長者特別多,於是他成立病友會,並親自主持,爾後,曹汶龍並建立「一條龍」的方式,讓失智者以VIP方式看診,並推動社區失智症防護網。
良好的社區醫療照護系統應該以病人為中心,建立讓所有資源人力可以進來的平台,使資源與資訊可以互享,而這樣的平台,也必須包含家屬與個案,讓受助者表達自己想要接受什麼樣的服務,或是否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挹注。
營造自然而然且草根性強的社區共照生活,讓每個人得到最適切的社區照顧,是搭建跨領域與專業的社區醫療制度努力的方向,若能發揮「在宅醫療」的功能,再加上照顧據點、居服員及與貼近民眾生活的單位合作營造,將使社區照顧力量更強大,更能充實整體照顧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