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胡善慧

「17年了,我們以為SRAS的傷痛成了台灣的養分,但是新冠肺炎的疫情暴發後,仍舊突顯出許許多多的問題。」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以下簡稱「衛促會」)秘書長陳奕曄回憶,當年SRAS事件後,便開始進入社區培育種子師資,但公共衛生體系輕預防、重治療的情況仍未改變,社區的支持系統要怎麼做?那股連結的動能從何而來?「社區公衛不能只有公衛,公衛不是主角。要把社區的人、事、物都納入,才是真正的在做公衛,這也是社區營造相當重要的一環。」陳奕曄說。

17年來,許多社區公共衛生推動單位,都和衛促會一樣,面臨著沒有疫情就沒有經費、沒有經費就沒有行動的困境。因此公共衛生教育在社區預防端的人力與資源都是缺乏的;加上公衛教育在不同社區推動,就需面臨不同的居民文化與生活習慣,是一項必須長期耕耘的工作,落實不易。然而陳奕曄認為,社區還是有力量可以一起做,建議社區應進行相關預防訓練,尤其從里長開始。

在社區裡,里長一手包辦跟里民相關的大小事,因此一般民眾可能以為里長在這次疫情期間,有高度配合政府第一線的防疫作業,然而事實上大多縣市政府是由區公所、鄉公所等地方行政單位執行,里長雖為民意代表,卻多未能實際參與。根據4月13日至4月15日基督教芥菜種會對合作里長進行的問卷調查,針對中央或縣市政府的防疫最新資訊與相關政策,67.4%的里長表示有獲得中央或正式公文佈達,但仍有53%的里長也是與一般民眾相同,經常或總是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和新聞得知政府的防疫資訊。

因此,芥菜種會於日前舉辦「芥助網里長防疫培力宣導」活動,透過實體聚會與線上參與同步進行,與來自全國11個縣市的里長分享社區如何降低疫情帶來的恐慌與擔憂,並提供緊急救助及紓困資源,期與里長攜手建構自助互助的防疫社區。芥菜種會社區救助處防救災小組組長吳秉翰表示:「防災防疫的責任常落在專有單位上,但實際由下而上的社區動員模式,及社區自主和互助照顧力量,才能有效防止社區受到大規模的危害。」他認為可以透過減災、備災、應變、復原的模式,將防災語言轉化成防疫語言,提升居民防疫意識及應變自救能力。

防疫要用民眾懂得的方式傳播正確觀念,並且搜集民意(照片來源:陳佳楓)

聽見社區的聲音 提升互助照顧能量

正確資訊的培力與宣導,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更顯重要。在「芥助網里長防疫培力宣導」活動中,特別列舉了數個防疫訊息或觀念進行澄清,包括「用餐儘量將食物外帶」、「避免戴隱形眼鏡」、「吃熱食、避開生凉食物、多喝溫水」等,讓社區居民以能懂的方式接收正確的資訊,培力過程當中也搜集民情,真正聽見社區的聲音,提升自我照顧及社區互助的能量。

陳奕曄認為,目前政府的資源幾乎都在收治、篩檢工作及疫情防堵上,忽略了教育、社區溝通、民情搜集及社區支持系統的整合,且一昧的宣導避免聚集、減少活動機會,恐會引發後續長者健康衰退的問題。他建議,街上的診所可以在平時就組成醫療群,讓診所也能互助共生,若遇及傳染病大規模流行時,社區醫療才能產生防疫作用,也才能解決「社區沒有專業力量為後盾,專業無法真正進到社區」的困境,進而啟動社區照顧及防疫網絡。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台灣疫情雖已趨緩,但在疫苗尚未上市之前,仍要做好防疫工作、謹慎以對。如何建立社區安全照顧網絡,才能維持台灣現在的防疫成績?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放寬聚會人數限制後,應逐步恢復被中斷的社區支持系統,包含原住民的文化健康站、長者關懷據點、社區兒童課輔班、長者送餐等,在提供生活照護與身心健康服務的同時,也要做好社區防疫工作,並進而關心社區中因疫情影響的弱勢族群、失業者與自營商家們。

社區苦無專業做為後盾,讓里長求助無門,然而公共衛生專業難以進入社區,卻也是推動單位的難題(照片來源:陳佳楓)

建立社區防疫照顧網絡有賴社區動員能力,除了持續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外,也需加強民間團體的合作,結合不同專業,促進民眾賦權並鼓勵公民參與。台灣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在政府、醫療團隊、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全民的合作之下,得以守住疫情。然而,防疫再成功,疫情仍嚴重影響人民生活,除了經濟紓困、振興仍感棘手之外,台灣如何加強公衛教育、建立社區防疫照顧網絡,實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議題與挑戰。


▸▸捐款支持▸▸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

☛|疫情期間兒童待用餐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