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社區防疫特輯

加強公衛教育 讓社區成為地表最強防疫後盾

文/陳佳楓、胡善慧

「17年了,我們以為SRAS的傷痛成了台灣的養分,但是新冠肺炎的疫情暴發後,仍舊突顯出許許多多的問題。」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以下簡稱「衛促會」)秘書長陳奕曄回憶,當年SRAS事件後,便開始進入社區培育種子師資,但公共衛生體系輕預防、重治療的情況仍未改變,社區的支持系統要怎麼做?那股連結的動能從何而來?「社區公衛不能只有公衛,公衛不是主角。要把社區的人、事、物都納入,才是真正的在做公衛,這也是社區營造相當重要的一環。」陳奕曄說。

17年來,許多社區公共衛生推動單位,都和衛促會一樣,面臨著沒有疫情就沒有經費、沒有經費就沒有行動的困境。因此公共衛生教育在社區預防端的人力與資源都是缺乏的;加上公衛教育在不同社區推動,就需面臨不同的居民文化與生活習慣,是一項必須長期耕耘的工作,落實不易。然而陳奕曄認為,社區還是有力量可以一起做,建議社區應進行相關預防訓練,尤其從里長開始。

在社區裡,里長一手包辦跟里民相關的大小事,因此一般民眾可能以為里長在這次疫情期間,有高度配合政府第一線的防疫作業,然而事實上大多縣市政府是由區公所、鄉公所等地方行政單位執行,里長雖為民意代表,卻多未能實際參與。根據4月13日至4月15日基督教芥菜種會對合作里長進行的問卷調查,針對中央或縣市政府的防疫最新資訊與相關政策,67.4%的里長表示有獲得中央或正式公文佈達,但仍有53%的里長也是與一般民眾相同,經常或總是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和新聞得知政府的防疫資訊。

因此,芥菜種會於日前舉辦「芥助網里長防疫培力宣導」活動,透過實體聚會與線上參與同步進行,與來自全國11個縣市的里長分享社區如何降低疫情帶來的恐慌與擔憂,並提供緊急救助及紓困資源,期與里長攜手建構自助互助的防疫社區。芥菜種會社區救助處防救災小組組長吳秉翰表示:「防災防疫的責任常落在專有單位上,但實際由下而上的社區動員模式,及社區自主和互助照顧力量,才能有效防止社區受到大規模的危害。」他認為可以透過減災、備災、應變、復原的模式,將防災語言轉化成防疫語言,提升居民防疫意識及應變自救能力。

防疫要用民眾懂得的方式傳播正確觀念,並且搜集民意(照片來源:陳佳楓)

聽見社區的聲音 提升互助照顧能量

正確資訊的培力與宣導,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更顯重要。在「芥助網里長防疫培力宣導」活動中,特別列舉了數個防疫訊息或觀念進行澄清,包括「用餐儘量將食物外帶」、「避免戴隱形眼鏡」、「吃熱食、避開生凉食物、多喝溫水」等,讓社區居民以能懂的方式接收正確的資訊,培力過程當中也搜集民情,真正聽見社區的聲音,提升自我照顧及社區互助的能量。

陳奕曄認為,目前政府的資源幾乎都在收治、篩檢工作及疫情防堵上,忽略了教育、社區溝通、民情搜集及社區支持系統的整合,且一昧的宣導避免聚集、減少活動機會,恐會引發後續長者健康衰退的問題。他建議,街上的診所可以在平時就組成醫療群,讓診所也能互助共生,若遇及傳染病大規模流行時,社區醫療才能產生防疫作用,也才能解決「社區沒有專業力量為後盾,專業無法真正進到社區」的困境,進而啟動社區照顧及防疫網絡。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台灣疫情雖已趨緩,但在疫苗尚未上市之前,仍要做好防疫工作、謹慎以對。如何建立社區安全照顧網絡,才能維持台灣現在的防疫成績?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放寬聚會人數限制後,應逐步恢復被中斷的社區支持系統,包含原住民的文化健康站、長者關懷據點、社區兒童課輔班、長者送餐等,在提供生活照護與身心健康服務的同時,也要做好社區防疫工作,並進而關心社區中因疫情影響的弱勢族群、失業者與自營商家們。

社區苦無專業做為後盾,讓里長求助無門,然而公共衛生專業難以進入社區,卻也是推動單位的難題(照片來源:陳佳楓)

建立社區防疫照顧網絡有賴社區動員能力,除了持續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外,也需加強民間團體的合作,結合不同專業,促進民眾賦權並鼓勵公民參與。台灣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在政府、醫療團隊、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全民的合作之下,得以守住疫情。然而,防疫再成功,疫情仍嚴重影響人民生活,除了經濟紓困、振興仍感棘手之外,台灣如何加強公衛教育、建立社區防疫照顧網絡,實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議題與挑戰。


▸▸捐款支持▸▸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

☛|疫情期間兒童待用餐費|☛

Share

標籤: 社區防疫芥助網芥菜種會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