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加速器 《正興聞》讓居民想留在家鄉

地方創生其中一個環節是發展產業,透過故事行銷,讓外界的人發現地方的魅力和獨特性,原本社區媒體凝聚居民情感的角色產生了改變,如今更需考量社區外的閱聽人。以台南的地方誌《正興聞》為例,其不僅介紹當地文化,也結合產業,使地方創生如虎添翼。

不只是會寫 三蘆社區報展現文字行動力

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地區唯一的社區媒體《三蘆社區報》,是一份貼近社區需求的報紙,由一群長期生活在三蘆地區的「兼職記者」所產出。他們皆非新聞科系畢業,平時正職的工作也多與記者沾不上邊,有一般上班族、社區保全、家庭主婦等,然而正是這種差異性,讓記者們能看到社區中不同的面向。

暖暖社區報在地發聲 使居民變公民

《暖暖代誌》社區報自1998年7月由基督教浸信會暖暖聖光堂牧師黃懋昇所創辦,目的是透過文字期刊串聯在地人的情感,並珍愛生活的土地。2015年12月《暖暖代誌》停刊走入歷史,2016年9月《走讀暖暖》續而代之,並維持原本辦理社區報的精神。

社區報遍地開花 記錄台灣最美風景

台灣的社區媒體,擁有獨特的樣貌。追溯以往,台灣總共出現過3次興辦社區媒體的風潮,甚至亞洲第一份社區報就出現在台灣。如此獨特的發展軌跡,不僅與台灣的政治、社會環境有相當的連動,更對現今社區媒體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社區大學不只要你學才藝 還要告訴你在地課題的解法

在雲林社大,有位街舞老師,以和水資源相關的海草舞引導學員關心雲林溪議題,也運用另類的倡議方式,與學員一同戴大口罩跳舞,凸顯當地六輕的空污問題。雲林社大提出「另類倡議」,讓課程強制連結議題,鼓勵鄉親,透過繪畫、攝影和舞蹈,讓更多人了解雲林刻不容緩的空汙與溪流問題。

宜蘭社區大學 讓沉默的土地重新發聲

長期在宜蘭社大學習的學生,相信學校的理念和價值,從「接受者」搖身一變成為「給予者」,無償將家中一塊農田借給校方,讓校方開設「友善耕作多元農業課程」,教導更多民眾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耕作方式,生產安全的糧食,進行餐桌上的溫柔革命。當學習者不只是單方面接受社大的資源,整個社區才能產生真正充沛的能量,與更強大的源頭—「社會」連結,像一個個小圓與大圓的圓心重合,源源不絕地為台灣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新營社區大學 縮短我們與文化資產的距離

位於台南市新營區的「新營社區大學」與「曬書店」,彼此間有一層微妙關係,如果說,新營社大是社區的行動組織,曬書店就是社區的眼睛,顧客透過書店看見社區的各種風景。近年來,新營社大以文化資產做為發展主軸,曬書店的選書也以文化資產為主;前者負責社區培力,後者擔任匯聚社區力量與傳播的角色,以喚起社區居民公共意識及行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