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吳欣芳

台灣於2019年全面啟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以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及品牌建立等「五支箭」作為創生策略。在地方創生推動的過程中,社區媒體扭轉城鄉的資訊不對等,並傳播多元聲音,是地方創生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作者影山裕樹曾表示,地方創生不能只將目標設定在吸引觀光客或是創造經濟效益,而應該正視地方文化基因消失的現象。如何讓人們了解地方特色,進而產生歸屬感,才是重要的課題。透過社區媒體報導各地的魅力和獨一無二的特色,無形中讓更多人認同自己的故鄉,進而選擇留在故鄉,不再遷移至都市生活,也就達到地方創生的目的。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認為,地方創生其中一個環節是發展產業,透過故事行銷,讓外界的人發現地方的魅力和獨特性。因此原本社區媒體凝聚居民情感的角色產生了改變,如今更需考量社區外的閱聽人。以台南的地方誌《正興聞》為例,其不僅介紹當地文化,也結合產業,使地方創生如虎添翼。

正興聞  視野最窄的地方誌

許多人到台南旅遊必訪的「正興商圈」,除了為台南帶來大量人潮,被稱之為台南人的客廳外,也是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的景點,它還與日本大阪「新世界市場」商店街締結為姊妹街區。這條長僅80公尺、寬8公尺的小街道,是「愈在地愈國際」的最佳範例,不但讓街上每個素人出道成為明星,更創辦了一本號稱「全球視野最窄的街區雜誌」《正興聞》。創辦人高耀威說:「其實我也不是專業編輯,只是想進行一場實驗。街區上若出現共同任務,總會激起大家前進的動力。」於是《正興聞》的創辦,便成為他所謂「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的其中一種。

高耀威當起雜誌總編,街區上的店家們紛紛組成編採團隊,身兼多職的擔任《正興聞》的記者、視覺設計、排版、翻譯、攝影等。當時想,新聞不斷的在重播,且只播所謂的「大事」,《正興聞》則想慎重的看待街上那些看似很小的事,顛覆主流新聞模式。

號稱全球視野最窄雜誌《正興聞》(照片來源:高耀威)

堅持保有自我  營利所得歸為街區基金

《正興聞》以「全球視野最窄、野心最大、內心最澎湃」標語為號召,一一刻畫街上的小人物,也撰寫街坊店家們的故事。第一刊發行3,000本,短短一個月內便銷售一空。受歡迎的程度吸引了台灣各大書籍通路前來洽談,然而,這卻非《正興聞》的期待。高耀威笑說:「我們沒什麼志氣,只想在街頭販售就好。」通路商花了許多心力與《正興聞》溝通,表示願意將經銷利潤讓回街區,並保有刊物原本風格,才使《正興聞》得以在大型通路中銷售,成為市場上獨樹一格的暢銷刊物。

《正興聞》的營利所得歸於街區發展協會所有,當時由九位理監事肩負任務,採專案責任制,負責協調並共同探討街區問題解決辦法。處理的事務包括封街徒步、街區導覽、登革熱防治、垃圾處理、街區展覽、聯合尾牙、街頭表演,放送頭廣播等,不忘友善社區的初衷。

國民阿嬤成封面人物  決定留鄉

第一刊就造成轟動的《正興聞》,開始認真的思考第二本刊物,持續Kuso風格及令人莞爾的台式幽默及語彙,他們靈機一動,把街上有名的水果店老闆娘、茶飲店老闆娘和黑輪小吃店老闆的母親找來,組成一個平均年齡80歲的女子團體「正興三姝」(包括蔡惠玲、郭明珠、黃玉霞等阿嬤),作為封面上市,使第二刊又引爆話題,成功打造出阿嬤明星,她們常自我調侃,自從走紅後,出門都得化妝,以免素顏被粉絲撞見。

「正興三姝」及鳳梨阿嬤翁玉梅等四位素人拍攝《台南嘸蚊》行銷台南觀光影片(照片來源:台南市政府)

當時台南正面臨登革熱疫情,獲得控制後,台南市政府邀請關廟鳳梨阿嬤與正興三姝拍廣告振興觀光,阿嬤們不但有通告費,還有梳化師。他們也在正興街上舉辦了一場結合「正興三姝」見面會的演唱會,吸引人潮湧入,成了媒體報導焦點。有位阿嬤原本要將正興街的房子賣掉,但因為成為雜誌封面人物而出席很多活動,後來決定留下。

《正興聞》認真觀察街上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並慎重論述,但他們不會將所謂的「髒話」刪掉,而是自然的呈現街上現況。編採團隊也沒有固定的人員,而是這一期有人想寫稿,就讓他寫;但下一期他想當攝影師也可以,原本設定以季刊的形式發行,但大家忙起來的時候,可能沒空出刊也不一定。

開啟官民對話  尋找改善街區的可能性

「正興街本來就不是一條按照正常程序辦事的街,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做刊物而特別做什麼,所有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曾參與刊物製作的張文彥認為,《正興聞》是居民生活的集結,也許在很多人的眼裡,《正興聞》搞笑且不正經,卻隱藏著居民的「浪漫情懷」。高耀威說,《正興聞》就是希望能夠開啟對話及改變現況,例如曾出現的「偽里長」專欄,就創造了與里長對話的另類管道,也成功的進行官民對話。因為溝通不順暢不只是正興街的問題,也是全台灣七千多個里的問題,正興街也不定期推出「打臉」專欄,持續尋找顛覆現狀、改善街區的可能性。

辦刊物、透過書寫來看待自己的生活環境,這讓正興街居民變得更有力量。不去談台南的歷史脈絡,而是去描繪一條小街區的日常氛圍與文化,並在期間自我反省與調侃。《正興聞》成了正興街走紅並衍生種種問題後的華麗應對方式。

內容自然形成  讓有熱情的人參與

高耀威平日就有搜集素材的習慣,喜歡四處拍、到處錄影,卻不是為了刊物。當需要思考內容時,就從手機裡的幾萬個檔案中尋找靈感與素材,等生活情節建構到達一定程度,故事有張力之後,刊物便自然成形,重要的是生活中的熱情是否持續。

《正興聞》每一期都遇到不同的困難,也經歷過許多反思的時刻。他們曾經覺得刊物的活力跟蠻性都少了一點,後來每期都有不同的編輯小組,高耀威在每期編輯工作結束後,就會在LINE群組裡面說:「正興聞編輯團隊成員們,謝謝你們的努力,大家原地解散。」等到新一期雜誌工作啟動,他就又再回到群組問,有沒有人要參加?

「有些人還有熱情,就會繼續參加,有些人不講話或已讀不回,就讓他們好好休息。」高耀威說。

為了讓街上的孩童與青年參與雜誌工作團隊,以參與街區公共事務,高耀威減少發行量,使得行政程序變得簡單;也終止三十幾個通路,因考量處理通路問題對孩子們而言是一件難事。

街區面臨轉換時期  刊物等待新視角

2017年台南國華街景登上日本雜誌4月份的封面,街道上斗大的招牌和一整排機車,完整呈現出台南特有的街景樣貌,不在乎招牌亂、停車亂,強調豐沛的生活感,這張照片造成風潮,卻也有二極化的評價。「有人覺得我們台南角落的東西被挖出來了,但也有人覺得『這就是我們台南』」因為這個封面的出現,也讓高耀威反思,《正興聞》運用的刊物風格與視角,如今已經成為主流,「庶民美學」已不再是獨一無二,因此不該再以既有的視角作雜誌。因此《正興聞》發行到第七刊後,至今未再出刊,而正興街近年也因走紅,衍生出很多待解決的問題,街區面臨轉換時期,刊物也在等待新視角。

高耀威說:「目前還找不到切入點,應等找到新的視角再重新開始。」他覺得刊物若沒找到切入點,不如先暫停,且不論結果為何,《正興聞》只在乎行動過程中,是否對於街區造成一些正面的擾動,而它確實也曾經產生了影響。面對近來的紛紛擾擾,身為正興街的地下街長高耀威並不急著去回應媒體,「一切還在進行中,花正在謝,但也正在開著」他簡單的寫下自己的心情。他認為,沒有所謂的失敗與成功,街區生活就是不斷的去面對與學習,因此,一場又一場浪漫快樂的街角革命也會持續發生與結束。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