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吳素華

曾任中華民國社造學會理事長,現任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校長、也是雲林科大設計學院院長的黃世輝,同時扮演著陪伴「一般大學」及「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的角色。他認為,社大的發展方向及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不只是開課讓成人學習,更應著重公民意識的養成,帶入議題成為當地居民所關心的事。

雲林山線社大黃世輝校長(右1),參與社大成果展(圖片來源:雲林山線社區大學)

因著時事變化和各社區不同的在地特色及發展方向,社會時事緊扣地方議題成為社大發展的焦點。以雲林山線社大來說,近年就以河川保護、空氣污染、黑箱服貿等議題做為主軸,發展許多連結在地的課程與活動。因此,社大不是讓人進來唱歌跳舞而已,而是驅動學員跟著關心公共議題,進而成為問題解決的力量。

社區大學期待進來學習的人都能夠跟著關心社區及公共議題,更理想的是成為議題促進及問題解決的助手(圖片來源:雲林山線社區大學)

然而社大是否具有帶領公共議題的能力,視各校經營狀況而有所不同;再者,公共議題相關課程要滿額開班不易,招生需求與緊扣在地議題兩者往往難以兼顧,因此思考課程能如何與在地連結,是社大所面臨的挑戰。

雲林山線社大共服務六個鄉鎮,受限於人力與經費,課程僅著重在斗六和斗南兩個地區,較為偏遠的刺桐鄉與古坑鄉便找在地單位合作,連結資源,讓課程緊扣在地,也因地點近便而有更多居民前來上課。唯有培力在地人學習如何解決社區課題,才有提升生活品質的可能性。

透過公共議題,提高學員的公民意識,捲動更多人加入社區工作,促進社區發展,是社大培力社區的主要目標。然而黃世輝認為,台灣社會的公民討論還不算普及,多數人並不熟悉如何開會討論、參與議題;或是認為這是地方代表或是議員的事,因此仍需不斷推動。

提升學員公民意識,他們才會主動關心自己的社區(圖片來源:雲林山線社大)

社大20年,持續在這條路上堅持著。近年雲林山線社大以「守護雲林溪」為推動議題,落實水質改善、參與掀蓋計畫,並將議題融入課程、講座、活動,甚至在當地的熱門景點太平老街上封街舉辦研討會,創造互動,一同為解決當地問題而努力。

另類倡議 課程強制連結議題 

「當我們希望帶動整個地方來關心地方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社大講師本身願不願意跟議題連結。」讓人不禁好奇,若是社交舞老師,要如何與守護雲林溪的議題連結?

此時,創意思考中的強制連結法(forced relationships)便派上用場。黃世輝舉例,有位街舞老師,就以和水資源相關的海草舞引導學員關心雲林溪議題,也運用另類的倡議方式,與學員一同戴大口罩跳舞,凸顯當地六輕的空污問題。此外,繪畫課可以畫、攝影課可以拍雲林溪,而電腦課的學員則負責把作品放上網站宣傳。只要講師有心,課程要結合議題並不難。目前山線社區大學每學期約開設60門課程,要將一個議題貫穿至各種領域的課程中,強制連結法無異是個好方式。

培力前提 社大應與社區更親密

要讓社大成為社區強而有力的培力網絡,其實不只在課程設計上需費心操作,黃世輝認為,做為培力網絡本身,社大與社區的關係應該更親密。以近幾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和地方創生的推動,若非透過社大進入社區,即是社大的危機,因為社大一直強調自己是「社區的大學」,理應比一般大學或單位更加熟悉地方。因此,建議講師將公民意識加入課程設計,影響原本可能只是想來社大修身養性或學習才藝的學員,進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蹲點,並朝向社團自主學習的方向經營,以行動實踐對社區的關心。

社區大學希望課程發展到最後,可朝向社團的自主學習經營,讓社團具有行動力並關心社區(圖片來源:雲林山線社大)

社大要成為社區中強而有力的培力網絡,在黃世輝的願景裡,應實踐在社大工作人員、講師、學員三者身上。社大的工作人力除了足夠且穩定外,也要有相當的素養,才能深入社區帶領議題,並適時連結講師及學員,將他們帶到一個有能力關心社區及公共議題的地步。此外,社區大學除了在本部開課,也應深入其他社區開設分班,如雲林山縣社大就到林內鄉某個社區開設竹編課程,通常可以吸引到很多當地居民,透過課程不僅教授技藝,更要帶領學員看見社區技藝傳承及產業等問題,這才是社大提供學習的真正用意。

學員的心態也同等重要。社大的課程費用是由學員、地方政府、教育部各負擔三分之一,因此社大要適時的讓學員明白,每學期繳了二千元的學費,實際上卻有六千元的價值,公部門之所以給予補助,就是希望學員能參與公共議題,因為唯有促進學員公民意識,才會主動關心自己所在的社區。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認為,社區大學本身應更謙遜地去感知現存公民的價值感在哪裡?要在他所在之處去影響,而不是從一個很高的位置硬要把人拉上來,這樣做基礎會不穩固。他說:「生活藝能課可以帶來更多的學員,但卻於公眾無益,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要從社群氛圍裏去感知內在,轉化走出來,這就需要社大很多的課程設計,幫助學員打開眼界、打開心。」或許要減低對市場的依賴,除了課程半價、社區工作坊免費之外,社大在招生上需要更多的創意,以吸引學員前來。

於是,社大雖是教育場域,但不同於傳統學生受教於老師的型態,而是願意俯下身,傾聽在地,陪伴居民,以一個柔軟卻堅定的姿態,在社區課題上,在前成為帶領者、教導者,也同時在後成為促進者、培力者,即使仍有挑戰與困難,但社大20年一路走來絕非偶然,期待過往累積的能量結合創意想像,迸發出台灣向來自豪的草根新力量。

透過議題捲動更多人來關心社區與加入社區工作,進而幫助社區發展,這是社區大學的理想目標(圖片來源:雲林山線社大)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