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民間自覺 一起攜手共老
如何活得老又活得健康美好?!倡導攜手共老計畫的成亮表示,希望透過在地互助共老的行動計畫喚起民眾的自覺,進而達到健康促進、溫馨陪伴、貼心照顧及攜手圓夢、銀髮再就業等目標,並透過關係維持的方式,增進彼此感情與情誼,成為彼此扶持、提升向上的力量,一起攜手共老!
如何活得老又活得健康美好?!倡導攜手共老計畫的成亮表示,希望透過在地互助共老的行動計畫喚起民眾的自覺,進而達到健康促進、溫馨陪伴、貼心照顧及攜手圓夢、銀髮再就業等目標,並透過關係維持的方式,增進彼此感情與情誼,成為彼此扶持、提升向上的力量,一起攜手共老!
一般而言,食物銀行最主要的能量都是來自民間,然而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也發現政府並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有透過立法或是成立機構主導等方式。在台灣,政府則是與民間建立夥伴關係,以不同的在地模式開展服務。
衛福部統計,一年有超過54萬人曾接受食物銀行的幫助。然而在政府法令方面,至今卻只有台中市的《臺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 2010年後開始有立委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同時衛福部也提出「實物給付專章」,本文探究分析此專章如何規範界定中央與地方的權責、角色,以及未來可能衍生的問題。
相對於衛福部提出的「實物給付專章」,關注食物銀行立法議題的立委們也提出了《食物銀行法》草案,2016年釋出計有21條,目前送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與實物給付專章一同等待審查。究竟兩者間有何異同?中央權責/地方自主、社會救助/避免浪費,孰重孰輕?邀請您一起來瞭解。
立委提出的《食物銀行法》草案雖較衛福部的「實物給付專章」周全,但由於對食物銀行的設置申請、受助者資格等都有規定,反而遭不少民間團體質疑「綁手綁腳」。不論未來將通過專章或是專法,相信在實際運作後都有調整的空間,端賴全民持續的關注
食物銀行在提供食(實)物的過程中,往往發現受助者的需要不只是食物與物資,因此也開始試著傳遞關懷與陪伴,甚至提供藝術、文化等心靈糧食,提供兼顧社會心理與心靈之照護服務。食(實)物銀行的未來發展,且讓我們懷著期盼的心拭目以待!
攜手共老鼓勵長者們,盡早尋找多位鄰近於住家、願意彼此陪伴照顧到老的夥伴,共創老後的支持性環境。在社區的形態裡,透過就近鄰里彼此照顧;而當家庭照顧者有需要的時候,透過鄰舍的幫忙,也得以擁有一個喘息的空間。
伴隨著食物銀行的發展,漸漸發現受助者有著多重需求,因此運作模式就越來越多元,其創意與生命力也在這些型態上充滿展現,為我們開啟食物銀行在未來發展的多重想像。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黃全慶在《社區發展季刊》中,將台灣的食物銀行分為11種類型,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