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成亮倡導的攜手共老(圖片來源:盧明正攝)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2061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41%,因此「活得老,又要活得好」成為政府施政推動的重點目標。衛生福利部自2015年建立活躍老化指標架構及監測系統,針對重要影響因子及關鍵結果,發展跨健康歷程、跨層級、跨領域之資料蒐集與介入模式,並建立資料倉儲與決策支援系統,以降低孱弱、失能、失智、照護成本與過早死亡,促進個人與社會之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活躍老化(Active Aging)之策略與目標,希望每一個人注意自身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調養自己身體、做好情緒控管等,但若有人不想如此做,請問政府能幫忙嗎?

老五老基金會創會董事、台北逸天扶輪社社長、伊甸基金會董事長成亮認為,個人健康需靠自己,確實無法假手他人,但他認為可倚靠民間力量促成完善的支持性環境,這也是他多年來致力倡導「攜手共老行動計畫方案」的理念。

 

從活躍老化到攜手共老
攜手共老行動計畫方案內容包括了「攜手共老金石盟」、「攜手共老家園」及「攜手共老學苑」,共創支持性環境,彼此互助,期望透過這種互助式共老的行動計畫,達到健康促進、溫馨陪伴、貼心照顧及攜手圓夢、銀髮再就業等目標。「政府推動『活躍老化』政策是正確的方向,但是最終還是要由民間來負起責任,完成活躍老化的目標。」成亮表示,推動「攜手共老」是一種民間自覺,透過組織力來促成高齡友善環境;當有人想要如此做時,就會不斷地改善現有的環境,並且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力量,最後就能發揮「活躍老化」的功效。

經常在全台各地舉辦「攜手共老」課程的成亮表示,經他長期觀察,基本上大家都能認同此觀念,前提是如何「讓自己努力做好」,透過團體一起成長的力量,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幫助者,這就是多年摸索出來的方法,而且「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至於已在推動「攜手共老」計畫的團體,部分人已經上完培訓課程及取得照顧服務員的證照,但是,大多數的受訓者都還年輕,目前沒有就業的急迫性。成亮表示,他們都是自費及以自願性服務,延續所學之專長,並透過安養機構實習來落實學習成果及回饋社會。令人婉惜的是,大部分學員都有自己的工作,若要湊齊大家的時間去執行一項服務學習計畫實非易事,但是,這卻是延續大家所學技能的最好方法。

「『攜手共老』強調的是彼此扶持的關係。」成亮表示,「攜手共老」是要不斷地維繫內在與外在的資源,特別是這些年他所栽培出來的「粉絲」們,需要長期維持這些學員的關係,例如透過終身學習、舉辦聯誼活動、一起喝咖啡聊天等,這些方式可以增進彼此感情與情誼,並且成為彼此扶持、提升向上的力量。

 

長者就業 「職業」、「事業」、「志業」三業共構
未來台灣勞動人口將嚴重不足,長者們能否透過再就業獲得安養自己的收入?成亮提出「職業」、「事業」、「志業」三業共構的想法,也就是讓退休族群者能夠再進入職場工作,並獲得基本的收入。這樣子的收入必需能夠負擔健保費及相關稅收,以保障基本的社會福利。當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其實就有做不完的照顧產業市場。然而,國人每次聽到「陪伴照顧」產業卻聞之色變,其原因就是照服員都是「單兵作戰」,並且不使用照顧輔具,人人視為「辛苦」的行業,即便有心投入也視為畏途。因此,他建議比照外國長照產業體系,以「團隊服務」取代單兵作戰,透過多人輪流照顧同一案主,在責任共同負擔、利益平均分享之下,讓國人的長照產業優質化地走下去。

去年年滿65歲、自恆春基督教醫院董事兼行政副院長退休的成亮表示,他相信沒有任何一位長者是希望自己的銀髮生活是坐在輪椅上過著孤單的日子,凡是好手好腳、沒有慢性病纏身的長者們,誰不想讓自己活得既健康又美好,這也是他努力追求的生活目標。他以自己為例,由自己經常倡導活躍老化的議題,久而久之建立了很多「檢舉人」,並且從旁檢視他的行為舉止,因此,他要無時無刻地自我要求,讓自己所「看的」、「聽的」、「做的」都能夠成為別人的榜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