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 在地ㄟ嘟嘟好!
從解救飢餓到惜食,從發放食物到社區服務,從都市到鄉村與部落,食物銀行如同變色龍般,因應社區需求,長出不同的樣貌和功能。來看看食物銀行如何突破想像和框架,接受社區居民五花八門的挑戰吧!
從解救飢餓到惜食,從發放食物到社區服務,從都市到鄉村與部落,食物銀行如同變色龍般,因應社區需求,長出不同的樣貌和功能。來看看食物銀行如何突破想像和框架,接受社區居民五花八門的挑戰吧!
食物銀行默默地矗立在社區間,但很少人知道,食物銀行根本是變色龍般的存在,它因應都市、鄉村、部落等不同型態,或捨棄刻板分界,或進化出回應在地需求的最新功能,不僅餵飽飢餓的人,也滿足人們對關係的渴望。
在鄉村的食物銀行相較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有更大空間來服務社區,他們不只發揮轉運站的功能,也要解決鄉村裡高齡化、貧窮、隔代教養和失親問題。民以食為天,從食物出發,發展多元社區服務,讓鄉村不因貧窮老化而凋零。
據內政部2019年統計,全台原住民人數約為57萬,佔總人口比例2.4%。雖然人數不多,但原住民許多特有的文化與漢人相異,即使同為原住民,徙居都會區的原民與部落原民的生活型態上可能大相逕庭,在一般的食物銀行裡針對其各自的需要,也必須更細膩的設計規劃。因此,近幾年台灣開始興起若干原住民食物銀行,專門針對原住民族群獨特的處境提供救助與培力。
避免浪費與救助飢餓是社區型食物銀行的兩大核心宗旨,疫情期間,儘管食物與人力的募集大受影響,但這些食物銀行仍堅守岡位,想方設法解決疫情造成的問題,像是發展出「迷你食物銀行」,或是從當地網路社團募集資源,促使更多的社區廠商與民眾加入,也回應在地弱勢居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