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長者遇天災呣免驚!托瓦本文健站與芥菜種會攜手應變

遇到災害立即逃生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但若是獨居且失能的老人,有時只能坐以待斃。位於花蓮市區的托瓦本部落社區,因人口高齡化與年輕人外流,造成許多長者獨居在家的處境。7年前當地的托瓦本教會有感於此,遂設立托瓦本文健站,文健站為了協助部落族人具有災害應變的能力,與芥菜種會合作開辦結合社區長照的防災培力課程,教導獨居長者逃生知識,並一同擬定災害來臨時部落的分工策略。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2021年6月美國佛羅里達發生震驚全球,建築物自行倒塌的災難,10月時台灣高雄城中城大樓,則發生戰後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建築物火災。儘管眼下沒有天災,立即危害社區居民和財產,但社區也未必如我們想像的安全,從建築物、公共設施、管理制度到社區防災演練等層面,都更需要仔細檢視與盤點,為社區打造更安全無憂的環境。從理論到實踐,究竟社區公共安全要從哪裡著手?又該如何集聚社區之力,邀請左右鄰居一同來努力?所有解答請點閱《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撲滅城中城大火後 社區如何看這片劫後餘燼?

一把惡火燒出天人永隔,燒出數個破碎的家庭,更燒出弱勢者的居住危機。平時社區面對颱風、地震、水災和土石流總是戰戰兢兢,但除了自然災害外,社區中因公共設施、管理制度所造成的災害,也正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城中城大火撲滅後,除了檢討公共安全法規、消防法令外,社區該如何裝備自己,自主防災更結合社會安全網絡。

零天災時更應提升防災意識 社區隱藏危機你看到了嗎?

城中城大火後,全台社區彷彿被敲響一記警鐘,人們突然驚覺,在無天災的太平盛世裡,更需要保持高度的防災意識,尤其老舊社區存在不少老舊電線、公寓扶手不穩或電燈不亮等問題,這些看似無大礙的問題,有時卻成為釀成大災的罪魁禍首。社區力此次親自走訪台北南港的久如社區與關注文化資產防災的大葉大學,了解他們如何就各自地域的特色,建構出社區的防災心法。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災難發生前,人們就像高速運轉機器中的齒輪,忙碌地旋轉,但當災難降臨時,被迫停止的人們總算有機會看清周遭環境與生命藍圖。2004年敏督利颱風來襲,位於台中縣大甲溪旁的松鶴部落瞬間被土石流淹沒成了孤島,基督教芥菜種會防救災中心主任吳秉翰,當時還只是亞洲大學社工系的學生,這場災難帶給他巨大衝擊,同時,也讓他在心中種下從事災變社會工作的種子。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重創台南的0206震災,當時那位負責媒體應對及協調受難家屬,既溫柔又堅毅的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他在校園及社會運動、社區營造、災區重建、建築改革的路上不曾缺席,前年卸下國發會副主委返回南藝大重執教鞭。回顧生命歷程,他說:「建構理想的生活社區及生活方式,這不就是一個建築人的夢想嗎?」30多年了,他仍堅定的走在這條實踐美好社區的夢想路上。

政府、民間跨域攜手 災害回應機制從互信開始

美國時代雜誌《Time》公布了最新一期封面,將2020年畫上紅色大叉,象徵畫掉史上最糟糕的一年。儘管2020年終究會成為過去,但如何集思廣益找尋回應災害的新觀點,卻是當前人類Checklist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基督教芥菜種會日前舉辦「災害研習會議─公私部門跨域的災害回應機制」,邀請公私部門藉由對話、交流等跨域思考,期待未來能群策群力回應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