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在地故事

照顧長者遇天災呣免驚!托瓦本文健站與芥菜種會攜手應變

文/崔芳瑜

台灣今年3月以來已發生多起地震,引發國人關注,日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任陳國昌表示,包含台灣,整個太平洋火環帶有可能進入「地震活躍期」。究竟民眾面對天災,除了自保,又該如何沉著以對保護社區?發生在花蓮托瓦本部落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的故事,可以讓我們一窺災害來襲的應變之道。

位於花蓮市區的托瓦本部落社區,因人口高齡化與年輕人外流,造成許多長者獨居在家的處境。7年前當地的托瓦本教會有感於此,遂設立托瓦本文健站,由托瓦本教會及花蓮縣托瓦本全人關懷發展協會共同承擔社區的需要。「現在長者多獨居,這樣做可以讓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放心把老人留在家,我們透過和政府(衛福部)連結,讓部落長者有人照顧。」代議長老劉玉妹說。

地處地震斷層帶養成防災意識

托瓦本部落面對的不僅是高齡人口在地老化的課題,還要面對天災的威脅。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模型推斷,托瓦本部落社區處於米崙斷層帶經過之處,未來50年發生6.5以上地震機率為42.4%,除地震災害外,也須注意海嘯的威脅。一旦無情的災害來襲,社區民眾如何自保避難將是一大挑戰。

現年41歲的潘嘉惠,是文健站的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照服員)。2020年參加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芥菜種會)舉辦的「災害研習會議—公私部門跨域的災害回應機制」論壇,發現可以將社區防災知識融入文健站中,於是2021年起與芥菜種會合作開辦結合社區長照的防災培力課程。

托瓦本文健站和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推動結合長者照顧的社區防災課程(照片來源:吳秉翰)

培力課程由工作人員與長者共同學習,潘嘉惠說:「了解(逃生)可以自救之外,地震來的時候怎麼走怎麼躲?哪個方向是安全的?我們也分析部落地形,哪個地方不要去?哪個地方需要帶長輩離開?都要有更清楚的認識。」現年51歲的文健站負責人蔡憶萍指出,最近不斷看到危老建築火災,難免擔心害怕、不知如何應對,防災的知識真的很有幫助,尤其是提醒獨居長者逃生的重要性。

2022年芥菜種會協助族人進階討論災害來臨時的分工策略,帶領課程的防救災服務中心主任吳秉翰表示,芥菜種會扮演的是陪伴與輔導的角色,透過課程幫助社區建立一套分工的模組,一旦災害來襲時,若外界無法及時救援,社區居民可以第一時間反應與分工。「我們也會馬上與當地的窗口聯繫,做立即的溝通與協助。」

社區防災培力課程協助托瓦本部落社區居民進行災害時的應變分工(照片來源:吳秉翰)

「真的遇到地震的時候,針對失能的長者,一位照服員搭配幾個志工,志工該如何分工負責?照服員又負責哪個位置的長者做疏散?再加上實際操練,不要擠在同個區塊,讓長者能安全地避難。」潘嘉惠描述面對地震他們的分工演練。文健站最年輕的照服員劉培如,2年前有感於家鄉族人需年輕人照料而返鄉服務。在課程中她不僅學到專業的防災知識,也聽到耆老分享當年花蓮水災驚險的逃生故事。她說:「這些分享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在我成長時期部落還沒有遇過嚴重災害,可見預先學習防災知識與準備逃生物資相當重要。」

面對近日多起地震,潘嘉惠表示,社區由於平房居多,沒有傳出重大災情。過往講到地震大家並不清楚該如何自保逃生,有了課程的訓練,照服員面對災害時更能冷靜思考、沈著面對。劉玉妹則表示,這套演練目前僅透過教會推動,需要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多幫助,部落內也會透過頭目或有上過課的人,把資訊傳達給更多社區居民知道。托瓦本教會正落實自助互助的防災教育,讓部落社區面對災害時傷亡能減到最低。

在社區防災培力課程中,居民思考當災害來襲時從個人到社區可以做的事(照片來源:吳秉翰)

 

延伸閱讀:

《撕下弱勢標籤 鼓勵社子島居民從受助者變助人者》

《撲滅城中城大火後 社區如何看這片劫後餘燼?》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Share

標籤: 托瓦本文健站照顧服務員獨居長者社區培力社區防災花蓮部落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