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欣芳

2020年彷彿是全人類置於災難電影的一年,新冠病毒、森林大火、火山爆發、地震、水患、蝗禍等接連報到,導致全世界的生活模式、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當災難變得更加頻繁,社區往往首當其衝,公私部門如何跨域思考,以新模式回應災害,成了刻不容緩的議題。基督教芥菜種會在2020年12月2日至3日於花蓮習藝所舉辦「災害研習會議─公私部門跨域的災害回應機制」,邀請公私部門的防救災工作者,藉由對話與分享,集思廣益找尋回應災害的新觀點。

為啟動跨單位防救災合作機制,此次會議邀請與會單位,包括在地各鄉公所、非營利組織共23個公私部門,分享在醫療照護、公共衛生、災害撤離、安置收容管理、物資管理、災害搜救……等12項類別的資源和服務。芥菜種會防救災服務中心主任吳秉翰表示,台灣在面對災難時不缺資源,而是缺乏整合資源的機制,若能盤點跨組織的資源和服務,讓所有防救災的組織共享,將能縮短回應災難時協調資源和分配工作的時間。

基督教芥菜種會舉辦「災害研習會議─公私部門跨域的災害回應機制」,邀請公私部門的防救災工作者,集思廣益尋找災害回應的新觀點(照片來源:吳欣芳)

333原則回應災難 整合資源啟動跨域合作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秘書李維森以「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影響與衝擊」為題,回顧過去三年全球發生的重要災害,同時也提出「333原則」。假設災害發生在星期日凌晨,如何在只有3個人的有限人力,於30分鐘完成3件事情。李維森說:「我鼓勵每個人都能預想面對災難時,如何實踐這3個人、30分鐘、3件事的原則,相信答案會不盡相同。」

防災與災難應變措施無法「一體適用」於所有人和社區,所以更需要「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創意來回應災難。過去防災教育宣導,地震發生時要先開門、關燈和關瓦斯,但現在看來「趴下、掩護、穩住」才是更應該先採取的動作。李維森認為,所有的防災原則僅供參考,最重要還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思考,災害發生時該如何在有限人力和時間內做出反應,並照顧好自己。

針對台灣現階段的防災需求,李維森也特別提到,921地震重創台灣後,以社區為主體的防災社區計畫,逐漸摸索出一套本土化的社區模式,也讓社區避災、備災、防災等意識崛起,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紛紛投入防災社區的推動,展現出多元自主的防災社區面貌。相較於過去,台灣的防救災已經進步許多,不需要再成立新的組織投入,反倒是如何將防災的理念和作法融入現有的組織中,並建立公私部門與社區夥伴關係和社區防災關係網絡,才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

與會單位整理分享過去10年組織針對台灣災難回應狀況(照片來源:吳欣芳)

除了防災需要組織間的協力合作,面臨災難時,組織或鄰里間的互助更顯重要。根據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調查所推演出災害防救法則,發現當災難來臨時,「自助:互助:公助」比例為「7:2:1」,也就是說近8成的人,是依靠自助和社區的互助而保住性命。吳秉翰表示,為了讓防救災工作更順暢,平時公私部門的組織應定期聯絡,一起參與研習或會議,並盤點與整合資源,才能減少災難時混亂的情形。尤其救災時牽涉的議題層面太廣,涉及法律、心理衛生、文化、信仰和族群議題等,都需要跨專業的組織合作。

當無常成為日常 科技助攻災害防救行動

當無常的災難成為日常的生活,管理風險、降低損害及回應災難的思維與手段也必須更加創新。究心公益科技執行長莊國煜分享「結合App、Chatbot(聊天機器人),與物聯網的行動防災趨勢」,他指出,現在國內災害防救缺乏具整合功能、分工情報資訊的網絡,而且許多單位的防救災業務並非本業,因此當人員產生職務調離時,就會發生知識及經驗無法傳承的情形。

如何讓救災人員更精準掌握資訊,分配救災資源與人力,成為救災單位的痛點。為滿足此項需求,究心公益科技開發「究平安App」,這是個能連結公私部門和前線志工的災害資訊整合及協調平台。各組織安裝這個App後,能拍照記錄災情與回傳地理座標簡訊給操作「究平安Web」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便能依據精準的地理標示及救災需求,在平台上分配救災人力與資源,提高救災效率。

與會各單位盤點「物資管理」項目清單(照片來源:吳欣芳)

此外,一般民眾也能藉此App在重大災難發生時,取得聯繫會報與政府相關部門發布的即時訊息,並能即時回報所在地災情。莊國煜說:「儘管現在智慧型手機相當盛行,許多人也會使用App,但仍有年長者並不熟稔操作手機,因此除了社區中的年輕人協助長者使用App外,我們也使用Line的機器人功能,讓民眾能做災情回報、物資登錄、物資發放,相信對長者而言,使用line會更容易些。」

除了App和Chatbot等資訊科技助攻災害防救行動外,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專員黃玉琪也展示一款專為救災及安置災民所設計研發的「淨斯多功能福慧床」,每床不到15公斤,採用環保回收PP材質製成,因具多功能效益,曾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最高品質」肯定。黃玉琪說:「這項設計源自於2010年印度河流域暴雨成災,導致巴基斯坦兩千萬人流離失所,當時慈濟志工勘災時,發現災民中有一對父母沒有棲身之地,只能將剛出生幾天的女兒放在冰冷的地面,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攜帶方便的床鋪,提供災民短暫休息與睡覺。」

與會人員試坐體驗慈濟基金會研發的「淨斯多功能福慧床」(照片來源:吳欣芳)

不可否認,災難確實讓人類處於分崩離析的危境中,但每次的災難也不難看見人們擦乾眼淚,胼手胝足緊密合作,讓每一畦新生的土地再度恢復過往的生機。如果真要說有什麼是回應災難的萬靈丹,相信答案終會指向「合作」與「協力」。今年,基督教芥菜種會也建立「花東防救災聯盟line群組」,邀請花東地區專業防救災人員加入,期盼能建立互信的夥伴關係,群策群力回應災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