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點變營運點 留村青年林鍵樺成功踏出創生第一步

林鍵樺到台南藝術大學就讀建築藝術研究所,認識了台南的美。畢業後,因服務於歷年「臺南築角」活動執行單位的建築師事務所,讓他有機會到仕安社區蹲點。工作兩年後,面臨生涯抉擇的他,決定留在仕安社區,運用自己的專長讓社區更好。

翻轉醫療臨終—沒有呼叫鈴的卡桑之家

20年前,市原美穗在九州宮崎縣租下一幢民宅,接納來回機構、醫院,包括身患癌症、失智症、ALS漸凍症,卻因種種因素無法回家的病人,一起生活到最後,並將屋子取名為「卡桑之家」。

真正的溝通 讓我們與理想生活更近一點

「溝通」的核心素養,包括:真實地關心對方、全神貫注地聆聽對方、用對方可能理解與接納的方式傳遞回饋或訊息建議給對方,更重要的是根據對方的回應不斷調整自己關懷、聆聽、傳遞訊息的方式等等,在社區工作領域,甚至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也能很快地轉換使用。

平溪的人們,學習以彎腰的視角,拉出地方微小卻堅挺的生命姿態

「平溪。站壁人生。小聚場」社區環境改造行動的提案者于慧正(苔苔姐姐),注意到在公園街上的社區小聚場,住民只能站著聊天,因此邀請地方木作師傅與國小師生一同施作,打造一處歇腳停留的場所。另外,也讓民家門面成為苔蘚的觀賞區,讓大小朋友近距離觀看和認識平溪特有的苔癬生態。社區營造是否一定得由地方人士或專業團隊主導呢?其實若每個人都能謙卑的彎下腰,便能超越自我界線,以遼闊的視野看待地方的未來。

不要複製貼上日本的地方創生 台灣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台灣以早期「社區營造」的豐富經驗作為基底,並由國發會在2019年提出5戰略包括👉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等,因應實際需求推動屬於台灣在地的地方創生,透過人與人彼此連結、凝聚共識、互助合作,讓地方創生不只是個口號,更是個台灣全民一同學習共生互助的契機。

不老社區住著一群老古椎 安泰社區落實在地老化

高雄後驛地區的安泰里的老年比例占約18%,但卻是個充滿生命力的社區,這個被喻為「老古椎」的社區,不但讓長者走出家門、站上舞台,且用從容不迫的姿態走向生命終點,這個社區到底是怎麼翻轉長者的生命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