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巷弄裡的越南河粉飄出陣陣的香氣,東南亞各式雜貨陳列在架上,這些料理和雜貨都悄悄透露:新住民母國文化,已扎根於台灣這塊土地。新住民不僅帶來異國的文化,也在各自的社區中,參與各式公共事務,提供社區醫療照護,甚至成為文化大使,從事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在台灣這片多元平等的沃土上,來看看新住民如何為社區種下五彩繽紛的花朵吧!

政策待改善 幸福不久候 新住民翻轉印象從社區開始

1990年代後,台灣男性娶外籍女性人口暴增,依據內政部移民署公布資料顯示,至2018年12 月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以下統稱新住民)在台總人數已超過54萬3,807人(註一)。新住民因跨國婚姻移居來台,面對生活適應、及社會刻板印象與歧視。30年過去,新住民不僅融入台灣社會,更深耕社區。嶄新樣貌,需要拆掉圍籬、敞開心胸,才能瞥見晴天。

我們在做地方創生?還是地方創傷?

近年來政府積極協助青年們回鄉創業,希望幫助地方產業升級、人口回流並增加就業機會。但在地方創生的領域,創業從來並不容易,有的人辛苦打拼,希望創造屬於地方的烏托邦,有的人努力研發屬於故鄉的新產業,更有的人為了心中農業的理想,咬牙切齒地撐過每一天,當然,也有人撐不下去,只好默默離開,地方創生這時也只能無奈地變成地方創傷……

地方文史工作者 用夢想拼起在地破碎的拼圖

從事地方文化工作如同一個拼圖的人,在茫茫的人群中找出支離破碎的碎片,在過往的遺跡中挖掘遺漏的記憶點滴,為了讓歷史更為逼真,地方文化工作者必須懷抱夢想,保持理想,鍛鍊耐心,才能在殘缺不齊的資料中,耙梳出更接近真實的人文資料和歷史紀錄。

從土木到文化 黃荻昌跨界尋找在地人的核心價值 

「在地故鄉只是起點,因為鄉愁在哪裡,根就從那裡長出來。」土木博士黃荻昌是個月眉長大的小孩,他擔任「歷史建築『月眉糖廠製糖工場』修復及導覽員,將糖廠的廠舍聚落復原,重建璞真拙美的社區型態,並邀請社區民眾,參加導覽,分享他兒時獨特的糖廠生活記憶。

美麗烏托邦下的真相 談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要面對的現實

對於社造人而言,社區營造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實現理想與願景。有人說,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曾經,歸農棧執行長江國銘也到社區或學校演講,鼓勵大家投入社區營造,為社區做些事,但在看過各式各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社造或創生故事後,他更想談談這背後的的美麗與哀愁……

移植人生到關西開書店 盧文鈞用分享滋養小鎮居民的靈魂

當實體書店紛紛吹上熄燈號,卻有一個人特地到偏鄉開一間「只交換,不買賣」的書店?別懷疑,這個想法就是來自曾是科技業高階主管的盧文鈞,他卸下過去人人稱羨的工作頭銜,來到新竹關西,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而這個起心動念,也帶著他開創出一片地方創生的沃土。

羅屋書院羅仕龍 老派建築的創生逆襲

老派約會的必要,老派旅行的必要,老派建築的必要。新竹關西書院羅仕龍從保存老屋出發,深度了解小鎮的發展脈絡,與在地夥伴創造且回應社區需求,聯手打磨拋光關西這顆璞玉。來看看老派建築是如何開啟地方創生的逆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