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人口約六百餘人的台南後壁區仕安社區,多年前是個僅有老厝及老人的小農村。數年前,台南在地建築師團隊,帶領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參加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後,吸引學生留村,因而讓老社區冒出新芽。

來到由三合院老屋修繕而成的青年培育共創基地前廣場,嬉遊境創意構築工作室負責人林鍵樺正在進行導覽,包括長青食堂、豬舍改造而成的社區故事屋、移動小屋、農事體驗園區,以及為了幸福共老而成立的仕安社區合作社等。

在嘉義朴子出生、宜蘭長大,於淡江大學建築技術系畢業後,林鍵樺到台南藝術大學就讀建築藝術研究所,認識了台南的美。畢業後,因服務於歷年「臺南築角」活動執行單位的建築師事務所,讓他有機會到仕安社區蹲點。工作兩年後,面臨生涯抉擇的他,決定留在仕安社區,運用自己的專長讓社區更好。多年來林鍵樺協助社區空間構築及進行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也讓他留在仕安社區成家立業。近來他買下了社區裡的一間老厝進行改造,決定在這裡落地生根。

林鍵樺笑說:「多年前來到社區,常去里長家小酌、聊天,一開始也只是說說鬧鬧、紓解工作壓力,沒想到聊著聊著,決定一起為社區做一些事。」

林鍵樺透過空間改造,連結人、時空和環境(照片來源: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

老厝變身社區文創基地

人們來到社區,最直接感受到即是空間的營造,不管用心或偷工減料,都會被看見,而一個好的空間往往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關鍵。在林鍵樺還在建築事務所工作時,就曾運用在地材料「長枝竹」搭設「竹簼快閃屋」做為社區農特產的展示空間,成為社區的亮點。

擅長以木、竹、鐵等媒材,進行手工實作及空間情境創作的林鍵樺,決定留在社區發展後,開始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租下了村子中殘破不堪的廢棄三合院,運用鋼骨加強結構,提升房子的韌性,翻修磚瓦並以木作重構屋內格局,希望讓空間富有層次感,更具新意。他也透過歷史痕跡及創新工法,連結人、時空及大自然,並重新賦予空間機能性。這間老厝改造而成的青年培育共創基地,多出了許多可用空間,讓年輕人來到社區駐點時,有宿舍可以住,林鍵樺說:「或許沒辦法多給年輕人五千元的薪酬,但老屋改造的宿舍,每個月可以幫他們節省一些住宿費用。」

將老厝改造為青年培育共創基地及社區故事屋(照片來源:林鍵樺)

透過集體行動機會創造共同記憶

他持續帶著學生進行改造,強調工法簡易化及可移動性,並考慮長者及孩童的需要,不但讓社區空間更具親和性,也從社區環境著手,進行整頓、清潔、加強安全;同時帶著社區的孩童及學生,將在地文化融入牆面彩繪及使用馬賽克裝飾交通要道仕安橋;接著將舊豬舍打造成為故事屋,除了作為居民聚會、來賓用餐的地方,也透過社區老照片展凝聚居民,創造集體行動機會、營造共同記憶。

林鍵樺發現,每一個社區有獨特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在長輩的記憶裡,因此他透過田野調查與在地訪談,紀錄在地故事,也發行了社區刊物。他規劃在地環境教育並帶著小朋友參與,也讓大朋友加入社區培力行列,希望社區重視老少福利,也增進青年的在地認同感。

在社區空間營造及青年回留農村培育過程中,他關注老農村裡老舊建物與土地產權問題,以及隔代教養、新住民的文化差異與農村勞動力不足等議題,並協助增加環境附加價值、提升農村產業品質,提供在地服務工作及打工換宿機會。近幾年亦透過「仕安社區青年深耕與培育模式」計劃,將自身經歷擴散給更多社區,傳遞共好、共享、共生的概念。

與居民對話 和社區共好

「只有留在這裡生活,才有辦法了解農村真正的樣貌!」青年人進到社區可以產生擾動,但很多青年不知從何著手。林鍵樺把仕安社區視為落地生根的地方,因此在這裡做任何事,往往不計成本的付出。他認為,現代人做一件事,往往想要立刻有所獲得,因此會把重點放在利潤的計算上,但他鼓勵年輕人,先不去問付出多少,而是專心把事情做好,就能發現很多美好會回到自己身上,很多資源也都會自己來找你。

有人問他,進駐社區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做事不難,他想了想:「做人吧!再專業的人來到社區,如果無法獲得居民的認同與信任,很多事都無法推動,進到社區前除了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蹲點、觀察,也要和社區共好。」

他分享,因農村的長輩比較保守,在溝通的時候往往要有耐心,就如當年他進行空間改造時,因著一些限制,他刻意放慢速度,就是要留時間與居民對話,在過程中往往會有人前來探詢,這時候就是對話的好時機,透過對話強化信任感,當居民懂了,知道這麼做是為社區好,自然就會在社區裡幫忙說話。

他笑說:「我也常常跟年輕人說,來到社區,第一件事就是要改變生活作息。有些年輕人常睡到快中午才起床,長輩都已經忙完想休息,這時候去找他們,只會打擾他們。」他以前經常會買個早餐去陪長輩們聊天,慢慢的讓長輩感受到外地人對於這片土地的真情意,每當推動一些工作及活動時,就會發現有很多長輩都是重要力量。

林鍵樺與仕安里長廖育諒(左)近年來合作為社區做了不少事(照片來源:林鍵樺)

老枝發新芽 仕安創生第一步

林鍵樺提及,這兩年工作室捨棄掉許多公部門的案子,除了希望把資源讓給其他剛起步的社區工作者們,他也常想起日本的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政府的補助金是毒藥」這句話,因為一個計畫若缺乏成本效益考量,可能造成組織無法自主永續經營,因此他鼓勵年輕人,一開始要建構機制時,可以尋求補助資源,減輕一些壓力,且運用得當的話,還是可以帶來很好的效益;但要記得不要依賴資源,就如他所提出的,讓「營造點」變「營運點」的願景,才能讓社區組織及工作永續,而這恰好與地方創生「透過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來取代補助款」的重要精神相符。

多年前來到仕安這座小農村,林鍵樺默默耕耘多年,為老農村帶來新生力量,也讓仕安創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這些年對他而言並不容易,除了幽默以對外,他鼓勵青年們,可以循著別人的好模式去做,但最重要的是永遠都別失去前進的勇氣。

林鍵樺為建築系學生與建築事務所員工進行社區導覽(照片來源:陳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