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出現失語症狀,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的米奇老奶奶,在試用VR裝置後,又開始說話,與朋友們交流;原本無精打采的失智症長者,也有類似的體驗,他戴上VR裝置後,開始四處走動,愉快地跟著節奏拍著腳,哈哈大笑,彷彿與世界有了新的連結。現在,VR「沉浸式體驗」也進到社區,助攻失智症治療,為長者們找回過往的活力。
出現失語症狀,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的米奇老奶奶,在試用VR裝置後,又開始說話,與朋友們交流;原本無精打采的失智症長者,也有類似的體驗,他戴上VR裝置後,開始四處走動,愉快地跟著節奏拍著腳,哈哈大笑,彷彿與世界有了新的連結。現在,VR「沉浸式體驗」也進到社區,助攻失智症治療,為長者們找回過往的活力。
如果一直提供長者卡拉OK等無生產力的事物,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如何?長期觀察北歐及台灣長照發展的記者周傳久認為,若是如此,長久下來,年輕人就完蛋了!他表示,社會對失智症者能夠容錯是一項指標,更進一步則是思考如何讓失智症者具備生產力。像是嘉義的大齡食堂則是很好的案例,由社區長者擔任提供餐食的主廚,不僅長者獲得成就感,也達到活躍老化、增加社會參與的目的。
荷蘭的霍格威失智村向全世界證明,失智友善環境可以讓失智者過得如一般人。然而,若不是複製霍格威失智村硬體設施的方式建構失智友善環境,又該如何打造符合台灣在地需求,對失智者及其家庭友善的環境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全文一探究竟吧!
20多年來,在社區角落、郵局前、佈告欄上經常可看到失蹤老人的協尋海報,面對長者走失,家人總像大海撈針。失智長者若走失48-72小時,死亡率將提高3至4成,因此,讓失智照顧成為全民教育,幫助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生活在友善社區的安全網內,將能預防許多走失憾事。
人稱「曹爸」的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平日除了在醫院看診,下午還把自己送進社區,服務雲嘉南地區的民眾。多年來,他編織了一個失智友善網絡,除了幫助居民了解失智症,也幫助許多有失智可能的居民即早發現預防。
台東偏鄉的都蘭診所去年12月舉辦兩週年「都蘭診所祭」,診所和地方居民共同演繹照護失智的「小劇場」,在這齣小劇場中,大家同理共感地身歷其境,共同詮釋社區長照與在宅醫療的照護現場,每個人既是彼此的「類家人」,也是相互扶持的「照顧者」。
曾在嘉義縣大林鎮擔任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曹汶龍,發現這個地區的長者特別多,於是他成立病友會,並親自主持,爾後,曹汶龍並建立「一條龍」的方式,讓失智者以VIP方式看診,並推動社區失智症防護網。
德國的「社區共生導向」(Quartier sorientierung)提供社區需要者的支持,包含社區、人、政治、資源、想法、市場、管理、需求等8個面向,簡稱為「Q8」。社區中有一位「社區共生網絡管理師」,工作內容相當於台灣的「照顧管理專員」,其角色就是連結公私部門的中介者,以及志工服務的協調者,特別是把受照顧者的需求傳達給擬定政策者、把專業知識傳達給一般民眾,並讓政府看見社區的發展潛力,建立新的聯合網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