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國際視野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文/Zach Winn

譯/吳欣芳

曾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的里德‧海斯(Reed Hayes),原本想幫助社區年長者克服沮喪和孤獨感,他透過VR 虛擬實境的科技(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以「沉浸式體驗」,居然讓社區失智長者重新找回活力。

一位坐輪椅、無精打采、眼睛幾乎無法睜開的失智症長者,里德為他戴上VR裝置後,接著發生的事震撼全場。從虛擬的三維空間看見梵谷的名畫且聆聽古典音樂,這位長者就像被注入新生命,他開始四處走動,愉快地跟著節奏拍著腳,哈哈大笑,彷彿與世界有了新的連結。

VR 虛擬實境帶長者回到過去

里德說:「我和我的同學丹尼斯(Dennis Lally)會心一笑,心想,這真是太厲害了!」這是里德和丹尼斯初次見識VR 虛擬實境對失智症長者的影響。爾後,他們與凱爾‧蘭德(Kyle Rand)和湯瑪斯·諾伊曼(Thomas Neumann)成立新創公司Rendever,並將VR體驗帶到100多個有長者居住的社區,也將服務推廣到醫院,讓不同年齡層的患者都能一嘗VR帶來的迷人體驗。

Rendever是個針對長者需求開發的平台,主要服務是藉由VR技術提供用戶各種虛擬體驗。里德說:「創辦Rendever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它在我心中佔有獨特的位置,也對我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Rendever的行銷暨市場拓展總監格蕾絲(Grace Andruszkiewicz)也提到:「長者們彼此交換看見的事物,有人大喊『向左看』,有人說有隻小狗在我們腳邊呢!或是當他們『身在』巴黎時,就會說起自己在某一年的巴黎故事,像是那裡有間可愛的咖啡館,其他長者會添加細節並講述自己的故事,真是見證奇蹟的一刻。」

平台同時提供一個讓家庭其他成員共同參與,以便能上傳照片或影片,讓長者重溫過往的美好回憶。只要長者因身體因素無法親自出席的場合,也可以透過平台「現身」。家庭成員能租借或購買360度全景相機,在婚禮或家庭出遊時拍攝,並將影像上傳至網站,讓無法出席的人藉由VR 虛擬實境來參與。

最棒的是能幫助長者完成他們人生的夢想清單,曾經有個年長的婦女,利用VR參觀法國巴黎聖母院。丹尼斯說:「她非常興奮能看見聖母院的內部,這是她夢寐以求的願望,而我們能利用VR 虛擬實境實現她的夢想。」

VR 虛擬實境科技能以沉浸式體驗幫助年長者克服沮喪和孤獨感(照片來源:Rendever)

長者使用VR 較少發生憂鬱和孤立

Rendever每個月會根據用戶的反饋增添內容,並為社區安養中心居民提供客製化的場景,帶來更好的體驗。曾經一位已有失智症狀,需要有人照護的女性長者,不停告訴安養中心她想回家,於是安養中心透過VR技術,輸入她家地址,將她帶到家中,老人因此流下喜悅的淚水,不停地說:「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Rendever與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Lab)合作一項研究,將使用VR及電視觀看同樣場景的兩群人,進行社交體驗的比較。結果顯示,透過VR分享經驗的長者,發生憂鬱或社交孤立的可能性較少,而且他們的整體健康情形也更好。Rendever執行長凱爾(Kyle Rand)說:「直到現在,共享體驗仍是我們服務的核心,而這大多歸功於在麻省理工學院打下的基礎,及與年齡實驗室的合作。」

由於VR的效果相當好,許多Rendever的員工也會給家中長輩試用。格蕾絲在接受Rendever職位前,問過公司能否對她的89歲祖母進行演示。格蕾絲說:「我相當驚訝!我的祖母在使用VR後,開始向我述說我從未聽過的故事,而且她的部分記憶恢復了,這也讓我下定決心要加入團隊。」

VR技術讓失語症老奶奶重新開口

米奇奶奶(Mickey)曾經相當友善且外向,她知道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安養社區裡每個人的名字,也經常參加社區活動,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有一天她開始出現失語症狀,並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她的沉默讓身邊的人感到非常難過。

Rendever到該社區做培訓,工作人員介紹了米奇奶奶,於是他們決定為她戴上VR裝置,並使用有金毛小狗的場景。格蕾絲回憶,當時老奶奶試圖撫摸小狗並叫喚牠,整個過程中她一直說話,似乎恢復了活力。

VR技術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美國新創公司Rendever用來協助失智症長者改善症狀(照片來源:Rendever)

雖然從臨床角度而言,現在斷言VR可以改善與衰老有關的症狀仍為時尚早,但Rendever在6個月後追蹤康涅狄格州的社區時,發現米奇奶奶仍繼續使用VR服務,並維持和老朋友交流,而這些老朋友曾經認為米奇奶奶要再開口,已不太可能。

人們長期以來一直猜測,生活品質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會影響老化造成的損傷,Rendever團隊希望藉由「同伴評估研究」(Peer-reviewed research),來讓VR所帶給使用者的轉變和影響,不再只是特例,而是能對所有人都產生助益。

 

此篇文章為Good News Network所撰寫之報導,原文發表於2019年9月23日,譯者:吳欣芳,由Good News Network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文章來源:Good News Network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Share

標籤: VR失智症長照阿茲海默症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