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USR 突破迷思才能真正走出象牙塔
傳統的大學社會服務方式,假設大學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與知識能力,得以服務相對弱勢的大眾。然而這種單向的思考,已在近幾年改變為「大學—社區參與」模式,將過去被認為高不可攀的知識殿堂,轉型成了解地方知識的學習場域,把教學與研究融入社區,與鄉民學習,創造出兩者共存共榮的可能性。
傳統的大學社會服務方式,假設大學擁有較高的文化資本與知識能力,得以服務相對弱勢的大眾。然而這種單向的思考,已在近幾年改變為「大學—社區參與」模式,將過去被認為高不可攀的知識殿堂,轉型成了解地方知識的學習場域,把教學與研究融入社區,與鄉民學習,創造出兩者共存共榮的可能性。
隨著世界變得越趨多元且瞬息萬變,單一的觀點已經無法解決社會上各式各樣複雜的問題。2015年聯合國提出全球永續發展的17個目標,並由「國際大學校長協會」發起大學將此目標融入教學與研究的發展策略,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在教育部制定USR計畫之前,東吳大學社工系因為學習模式和地緣之便,已有多年讓學生進入台北市士林區的社子島、洲美、福佳、岩山等社區實習,為社區發展工作奠基。從課群實作延伸到系際合作,進階到學校、社區和機構共學的過程,持續發展到銜接上2017年開始的USR計畫,這教學的脈絡是一段漫長的道路。
桃園海岸濱海工業區之多,加上林口火力發電廠及大潭發電廠等,空氣品質惡化的情況也十分嚴重。位於桃園的中央大學,以地球科學學院主導的「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
五年前,成功大學的學生團隊,來到台南最北端的東山區,計畫結束後,當中一位來自高雄的學生,決定留下來協助社區解決問題。為了推動工作,他在當地創業,並成立青年駐村的交流平台。
2012年科技部推動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支持大學對社區在地困境與議題進行研究,並提出創新行動設計方案,進而提升居民生活福祉,以履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