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胡善慧

前陣子因台中市政府開罰台中火力電廠,空汙議題再度引起強烈關注。空汙陰霾籠罩,台灣成了「煙囪之島」,不僅在台中,桃園海岸濱海工業區之多,加上林口火力發電廠及大潭發電廠等,空氣品質惡化的情況也十分嚴重。位於桃園的中央大學,以地球科學學院主導的「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聯絡人、地球科學學院行政專員方佳南表示,計畫的實踐場域在桃園的海岸,整體來說是強調「環境與人」的永續發展,因此以「三生:生態、生活及生產」切入,其中生態訴求為環境面向,多年來地球科學院系的專長就是環境監測,透過USR計畫可以落實社會責任與在地關懷,並將大學的研究能量投射到社區,改善及造福地方的生活品質。

「藉由USR計畫,中央大學將自己視為市政府與社區的溝通橋樑,並透過盤點社區需求,由市政府擬定綜觀性的環境政策。」方佳南表示,地球科學學院於2017年執行桃園市政府「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完成全海岸線普查及部分精密探勘;如今更透過USR計畫,將社區環境監測數據提供給市政府,讓市府相關單位作更好的運用,有助於整體環境保育政策擬定,讓海岸居民在環境永續前提下,達到環境與人共生共興的平衡策略目標。

研發空污燈 即時顯示社區空氣品質

負責研發「空污燈」空氣品質監測系統的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王聖翔表示,多年來致力研發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在空氣汙染防治方面已有不錯成果。透過USR計畫能將成果帶進社區,為社區的空氣品質監測做出貢獻。作法是將「空氣品質微型感測器」調整成監測系統的顯示設備,先在校內進行測試,並將第一套「空污燈」設備架設在桃園市新屋區永安里里長郭先彰的住家,由於展現出良好效果,第二套「空污燈」也建置在社區中的永安國小。

中央大學USR計畫由學生製作的空污燈空氣品質監測系統。(照片來源:盧明正)

「學生透過與社區居民接觸,往往萌生許多創意想法,這對優化社區環境有很大幫助!」王聖翔帶著學生向里長說明環境汙染恐危害里民健康,里長便樂意配合架設空氣汙染監測設備,藉以觀察區域性的空氣品質狀況。王聖翔表示,之所以選擇將空污燈架設在里長家,主要是里長家的一樓為傳統柑仔店,剛好是人口密集的中心位置,感測器觀測所得到的數據,能代表當地的空氣品質狀況;此外由於許多里民常光顧柑仔店,里長也方便宣導PM2.5空氣汙染的基本常識,以及說明觀察「空污燈」所顯示的數據,藉此將空氣污染的概念帶入社區,讓里民瞭解空氣品質對人體的重要性。

「空污燈」監測系統,以面板燈號顯示當時的空氣品質狀況。若顯示「紫燈」,表示目前空氣污染已達最危險狀態;紫燈以下依據危險等級分別為「紅燈」、「黃燈」、「綠燈」,「綠燈」即表示空氣自然清新。空污燈裝設一年多以來,當夏季吹南風時,監測器多顯示為「黃燈」或「紅燈」;秋冬季節吹東北風時,常呈現空氣品質較佳的「綠燈」。「當監測點設置愈多,透過交叉比對觀測數據,這樣比較容易查出確切的汙染來源。」郭先彰表示,除目前已裝設的里辦公室和永安國小之外,希望未來能夠多設置幾處觀測點,若能在永安工業區的周邊設置觀測點,如此就能顯示確切的汙染源範圍,甚至協助政府查出污染排放者,以達區內淨化空氣品質的目的。

目前永安里總戶數大約有800戶,每戶推派1人加入里長所開設的里民通訊群組,至今已有250人。里長透過群組公布每天的監測結果,讓大家知道當日的空氣品質狀況,若是空氣品質不佳,里長還會附帶提醒里民自我防護措施,並留意觀察附近是否有汙染源發生,以保障該區里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空污燈(左上角)安裝在桃園市新屋區永安里里長郭先彰的家門口。(照片來源:盧明正)

學生「做中學」  獲得跨領域知識

由於空氣監測儀器的開發,涵蓋了許多跨領域的技術學習,如電子、電機、機械、資工等專業技術,因此除了王聖翔為主要指導教師之外,也配搭其他業師一同參與USR計畫,期望利用空氣污染物聯網的概念,串聯各社區所測得的大數據,成為學術研究的依據與方向,並做為社區的空污宣導依據。

「學科學最怕無法找到實踐的地方,而USR計畫就可以體現社會責任的機會。」參與空污燈計畫製作雲端資料庫平台的大氣科學系四年級陳又齊表示,由於他念的不是資工系,在軟體開發過程會遇到專業不足的問題,幸好USR計畫有提供業師的資源,加上自己從網路摸索的經驗,擴增自己的知識背景。而他也會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學弟妹們,讓空污燈計畫繼續延續下去。

參與空污燈製作硬體與安裝的大氣科學系四年級吳昆旭表示,他負責製作感測器及顯示看板,雖然市面已有販售相關儀器,但仍選擇自己設計及購買料件組裝,這樣才能符合社區環境的實際需求。而他從「做中學」得到跨電子與電機等領域的知識,覺得自己是最大的收穫者。

剛推動USR計畫時,學生不甚瞭解緣由,但在與社區居民接觸之後,學生終於明白社區所遇到的難處與需要,如此來回多次互動與了解,學生甚至主動反饋給社區更適合的觀測設備,與里民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學生們從「做中學」將學校所學實務應用在社區,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的意涵。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王聖翔帶領學生研發「空污燈」空氣品質監測系統。(照片來源:盧明正)

在地生態議題  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2018年深澳發電廠擴建的風風雨雨;2019年4月六輕爆炸造成雲林麥寮居民人心惶惶;台中市政府為治空污開罰台中火力電廠……近年來一連串因空污問題造成的紛擾,在在顯示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常民百姓不想再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者。大學走出學術的象牙塔,以自身所學專業關心在地環境議題,也在與社區合作的過程當中,展現公民力量,力量看來雖小,集結起來就有希望。畢竟同在一座島上,面對生態環境的崩壞,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們不分性別年齡學歷財力,都應關心我們所生存、所居住的這片土地,並以其永續發展為使命。我們期許,大學的環境保育相關科系於在地實踐的行動中,能持續展現大學社會責任,讓台灣各地的社區人民,不再成為環境難民,能自由飲水、自由呼吸。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