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後,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於2020年3月26日「地方創生計畫目前執行情況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地方創生計畫之衝擊」報告中指出,因疫情重創國際經濟,台灣的外銷、觀光、製造產業受到不少影響,因此提出三項加強的策略及作法,包括「推薦地方創生體驗旅遊,帶動國內消費穩定經濟」、「運用科技導入協助地方產業加速創新轉型」、「加速執行城鎮機能基礎建設的整備工作」。隨著國際疫情嚴峻,出國旅程受到影響,台灣一度產生國內「報復性旅遊效應」,意外與國發會提出之第一項政策理念不謀而合。

曾被外媒稱之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在2021年5月15日爆發社區感染後,延燒至今,雖有趨緩現象,但許多產業已受到重挫,其中農產品卻展現了宅經濟的威力,又意外與國發會提出協助「數位創新帶來宅經濟的利基」理念相符。

6月初,政府各部會雖因應疫情陸續提出各項紓困補助,但仍有一些族群無法獲得幫助,也有一些產業無法得到升級的協助,尤以社區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風災12年後面臨疫情 寶來接受新挑戰

因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建工作而創立的六龜區寶來人文協會(原為:寶來重建協會),12年來努力建置的陪伴與培力空間「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以寶來陶、窯炊料理、麵包、染布及在地體驗行程為主要營運項目,目前協會有7名正職員工與4名兼職人力。執行長李婉玲說:「在12年前,社區經歷重建時,發現很多需要面對的事,至今我們仍不間斷培養能力,希望當社區再次面臨困難時能使上力,如今遇到疫情,又得重新學習面對新議題。我們能改變什麼?又要學會多少能力,才能面對這些多元議題?社區工作者沒有條件和時間可以悲觀,我們被催促著趕快學會,不能放棄!」

寶來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以寶來陶、窯炊麵包、在地料理、染布及在地體驗行程為主要營運項目(照片來源:李婉玲)

李婉玲苦笑,自己每晚都因思考如何應對而難以入眠,但每天早晨醒來又重燃希望,加緊腳步催促這些閉門練功的社區媽媽們研發新品。她提及,過去以團體旅客為主的寶來,在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爆發,當地一度冷冷清清,隨著下半年疫情舒緩,國內報復性旅遊效應,加上南橫天池路段開通,散客非常多,因此累積很多新旅客,這些人此時因疫情不能到訪,但仍持續關心社區,也透過網路購買宅配麵包。

為保護社區及工作人員,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在未發布三級警戒前,就停止對外營業,但這群社區工作者仍持續上工、做好準備,希望等解封時,即時應對服務需求。疫情延燒逾一個月,共享空間目前以宅配服務商品為主,窯烤麵包每星期集中在3天出窯,其他時間則研究如何運用當地農產食材開發新口味,共享空間近幾年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致力於經營網路商城和優化品牌視覺及信任度,在此時都派上用場。

李婉玲說:「協會有一些存款,這是過去大家努力打拼來的,但也不能坐吃山空,更不可能要社區媽媽不要來上班,若斷絕收入影響家庭,就失去共享空間成立的初衷。既然不能放棄,我們就想辦法,想想怎麼心靈陪伴及內部可做的又是什麼?」面對補助問題,目前政府提出許多紓困方案,但仍有許多人因身分別模糊或因產業別屬性舉證困難,被遺漏在政策之外,無法真正獲得協助,她認為:「這不是補助金的問題,領補助能撐多久?我們想的是疫情何時能解封?快讓營運恢復、讓產業永續!」

社區陪伴與培力的寶來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平日亦有許多學生至場域見習(照片來源:長榮大學應哲系、李婉玲)

社區旅行合法議題未解 工作者被紓困排外

鳳山社大總監、同時兼任國立高雄大學及空軍官校助理教授的藍美雅,曾參與20多年社區工作及擔任多個社區營造諮詢輔導顧問,近年來也曾進到許多災難重建區與當地互動,她認為:「或許可將等待被救援的心情,轉化為準備和充實的能量,目前大家先配合防疫、使疫情能控制,這波疫情來勢洶洶,各端總是有許多必須及時因應和學習的部分,我們等待解封的同時,傾聽大眾的聲音,一邊調整補救對策,盡力讓需要幫助的族群都能獲得關心。」

藍美雅說,自己在2018年考取英語導遊證照,2020年1月離開擔任16年專任教師、轉為兼任老師後空出較多時間,原本盼望運用20多年來在社區工作的收獲,連結社區資源和旅行專業者,將在地體驗行程轉化為大眾可接受的方式及語言,並著力於深度社區行程,但這計劃也因疫情暫緩,因此也期望解封後的台灣在地旅遊,能看到更深度更精彩的台灣。

她亦提及,因莫拉克風災重創,久違12年的地方景觀產業「藤枝森林遊樂區」在今年5月開園,預計以生態為資本期望榮景再現,但才重啟一星期就面臨疫情。此外,由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陳美惠發起的「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程和課程也因疫情同步暫停。陳美惠表示,這波疫情中,她曾指導的學生,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創辦人林志遠,因於第一線輔導社區生態旅遊及社區產業,最能感受疫情帶來的衝擊及需要政府多著力的部分。

參與20多年社區工作的大學老師藍美雅(右2黃衣),目前也因疫情暫緩深化社區遊程的計劃(照片來源:陳佳楓)

林志遠於6月8日出席立法委員鍾佳濱、伍麗華等人召開的「無勞保打工族也要安心即時上工系列記者會(二)地方創生、文化導覽的非典型就業者」,於線上記者會中表示,17年來,他所帶領的團隊在恆春半島輔導超過200位夥伴,參與社區生態旅遊導覽培訓,這些社區夥伴協助社區環境教育及生態遊程,每年約服務12萬人,有2,800萬的產業收益進到社區。這些人每星期也撥出時間進行社區環境保護,貢獻最多的他們卻未被納入觀光紓困政策中。2019年前立委余宛如協助爭取社區旅行的合法營運政策,交通部也僅放寬旅行社申請範圍,社區中大部分非典型就業者仍沒能獲得保障,也因疫情導致收入歸零。

對於在觀光紓困政策中被遺漏的社區從業人員,參與「無勞保打工族也要安心即時上工系列記者會(二)的交通部觀光局副組長黃易成回應:「去年台灣疫情狀態,交通部曾協助旅行從業人員,在2020年觀光局『輔導社區行程轉型為旅行社』的成果中,這群人亦可納入補助,但這波疫情來勢洶洶,社區從業人員中包括:文史、原住民、生態、產業等不同領域,因涉及多個部會,因此日後將統合各部會進行檢討。」

代表國發會出席線上記者會的國發會經濟發展處科長郭重附表示,會將建議反應給未能出席記者會的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同樣出席記者會的文化部綜規司副司長魏秋宜則表示,在文化部紓困中,社區從業人員則可以無保身分申請文化部社區營造類補助,文資司副司長張惠珠則進一步說明,在文化部紓困4.0的官方網站,可以尋得詳細說明與進行線上申請

補助非長久之計 社區工作者最盼疫情受控

因著名記錄電影《無米樂》崑濱伯,及電視劇《俗女養成記》而長紅的台南後壁區,亦深受此波疫情的影響。以推出「無米樂台南嫁妝一牛車」踩街活動聞名的社區規劃師、同時也是無米樂菁寮庄社造規劃導覽文史工作室執行長黃永全表示,後壁菁寮無米樂社區近年來每個月因參訪進到社區的遊覽車上百台,去年因報復性旅遊效應也獲得良好收益,但在這波疫情中人潮盡失。目前僅能持續於網路分享影片及資訊,讓民眾透過線上導覽體驗社區特色,此外透過宅配販售地方農產、窯烤麵包、菁饡米、茄芷袋及材料包撐過這段期間。過去有很多社區媽媽和新住民協助社區農耕和在地美食場域體驗行程,目前皆須暫停。

以菁寮無米樂社區而言,原本一個月營業額可達300萬,但能申請的資源補助只有數萬元,黃永全說:「像我同時經營的民宿僅能領取5萬元、自耕農身分領取1萬元,當然不會想著補助金有多少,只急切盼望疫情能快點過去才能恢復營運。政府用好幾千億進行即時補助,東補西補,卻無法對應到每個人的需求,我比較希望能有更多經費用於防堵疫情上,或協助更多弱勢族群。」

無米樂社區盼疫情解封能重啟社區體驗活動(照片來源:黃永全)

長期至社區與長輩共創並為長者而唱的金曲歌手謝銘祐,6月17日首播為疫情而寫的歌曲〈愛相信咱一定會閣見面〉,鼓勵大家一起渡過疫情這個難關,在歌曲MV中,國民導演吳念真發聲鼓勵大家:「最近比較勞煩傷神?大家都一樣,就當作老天爺給我們的考試,考得再差,也要拼個及格,不要落第!要平安,保重。」同樣期盼疫情解封的李婉玲感嘆:「其實政府及每個人都很努力也辛苦,但龐大體制就是無法趕上災難速度。現在大家都深怕來到面前的人會無心感染給自己,必須暫時孤單、保持距離,就算心繫著社區長輩,也不敢去探視關懷,我們重建走了十多年,又出現另一個考驗,這次就當是給我們對於災難準備的期中考吧!」

面對COVID-19,造成全球的衝擊與負面影響,龐大的體制亦無法即時處理所有人面臨的困難,但一群樂天的社區工作者的期盼,卻不是可以獲得多少補助金,而是積極的思考如何運用自身力量守住社區,閉門練功,也期待疫情解封的那一刻,再次連結各端的互助力量,共同修補起社區的互助照顧網絡。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陳佳楓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抗疫物資包經費|☛

☛|弱勢家庭抗疫急難救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