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疾呼:比起超商,綠色消費合作社更適合我們

台灣便利商店的高密度被戲稱為「台灣之光」,但看似便利的超商,真的能完美地滿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嗎?多數生活在農村的人,普遍早睡早起,他們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與食材,可以在家自煮三餐,比起超商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他們更需要的是農具或是生活用品。如果連鎖的便利超商無法滿足農村人的需求,那麼是否還存在另一種村民共有、共治、共享的選擇呢?

離開競技場 奧運選手用運動回饋社區

根據哈佛大學甘迺迪公共政策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參與和社會流動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性,中上階層學生比低收入學生更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尤其像是西洋劍、馬術、體操和划船等運動,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場地,讓許多學生被拒於門外。奧運擊劍選手恩辛嘉.普雷斯科德(Nzingha Prescod)在2020年東奧前夕,宣布自己因健康之故必須退休,不過她退而不休,反倒展開一項名為「公園擊劍」的新計畫,希望讓社區裡的弱勢兒童能有機會學習擊劍。

為環境正義而戰 看美國小鎮黑人社區如何公共參與

「空氣」可說是最平等的資源了吧!但是在美國,連呼吸也未必平等,空汙竟也出現「種族歧視」。越來越多數據顯示,美國以黑人為主的社區,暴露於更高的空氣污染中,黑人接觸空氣中致癌的懸浮顆粒是白人的1.5倍,造成汙染的嫌惡設施,不成比例地座落在黑人和少數族裔的社區。北卡羅來納州以黑人為主的小鎮安德森(Anderson),2019年,當地居民卡羅琳被告知,有一間瀝青廠將在社區設廠,而且地點就在她家門後76公尺處,在被告知這項訊息後,居民決定主動出擊,為小鎮的環境正義而戰。

誰說社造是鄉村的事?都會社造動起來!

台灣目前面臨全球化、網路化、高齡化、少子化、極端氣候,乃至最近疫情等議題嚴峻挑戰,如何強化、提升20年來我們引以為傲,並以之為社會前進基礎,「由下而上、公民參與、社區自主」之社區營造動能,以共同因應社會發展劇烈轉變,實為刻不容緩之事。

「社區共好」怎麼做?小小簽到都是學問

有人說「身在公門好修行」,對於雲林縣龍潭村的國材叔來說,社區也是修道場,只是大家修的是「社區共好」的道。國材叔是最早期提出,共餐要邊行動邊修正的倡議者,關於共餐,他要求大家必須簽到,但食堂並非領政府補助,為何簽到這麼重要呢?原來他在簽到時暗藏「小心機」,這個小心機能讓村裡的長輩,對自己的人生更加有自信。

坐在黃金上的貧窮:疫中重建社區與合作社的團結共生

為了遏制病毒傳播,國家封鎖經濟活動導致市場失靈同時,無數企業與社區在雙重失靈中遭遇嚴重打擊,全然暴露當代社會系統的脆弱。然而,合作經濟蓬勃發展的加拿大與英國,在後疫情時代,證實社區經濟建設可以依托在合作社身上,共同撐起資源在地循環的經濟生態。英國社區擁有的酒吧合作社,疫情之後增長16%,便是社區需求無需外界代勞的例證。

棲息萬華的街友是不是都是「萬華人」?

萬華一直都被視為街友聚集的大本營,相較於一般民眾,台北車站及萬華區的街友被警察臨檢的頻率更高;如果有機會檢視街友們的證件,會發現許多人的「戶籍」都設在萬華。你曾想過,為何多數街友都設籍在「萬華區」呢?究竟是因為地緣關係,還是萬華就是具有某種奇妙的吸引力,讓各地的「經濟落難者」都選擇聚集在此?

疫起撐過去 西雅圖南方社區互助網絡擊敗糧食危機

位於西雅圖南方的「南方公園社區」,有著相當熱絡的社區交流,因為新冠病毒席捲美國,州長頒布的「就地避難令」,讓社區活動戛然而止,社區居民同時因疫情造成的糧食不安全,苦苦掙扎,有的人失業了,有的人無家可歸。好在,這個社區有強烈的團結精神,當地的餐廳、企業、地方組織和社區居民都同心協力,回應糧食不安全問題,讓社區能迅速重返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