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捍衛文資、小城打造生態家園 用設計寫在地的故事

蓋好了公園,修整了活動中心,為什麼社區問題依然存在呢?原來,解決問題的鑰匙從不在外面。位於基隆七堵的明德山莊和新北新店的台北小城,相信社區的問題應該用設計思維來解決,而非只是改變外在環境,在這段過程中,歷經衝撞,凝聚關係,無論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社區真的不一樣」了!

社區問題自己解 民眾參與「社區設計」的N種可能

社區設計師山崎亮主張「當地問題應由當地居民解決」,他直言,對於社區設計最大的干擾,即是沒有凝聚社區居民。如果說社區設計是一項專業,社區居民可說是這個領域的「民間專家」,只有他們最了解社區問題,並能不間斷地維護社區。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道路壞了,停電了,我們第一時間一定等待政府來處理,過去一週內停電兩次,許多人的生活大受影響,台電也表示,如果未來有發生限電狀況,將會分區輪流實施,這也不禁讓人思考:「關於能源,我們除了是『使用者』,有沒有可能也是『製造者』呢?」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薄弱,但一群人就不一樣了,遙不可及的「發電」,在眾人齊心戮力下,在社區中長成一座座的公民電廠,不僅為社區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也拉近人與能源的距離了!

教育、創新、溝通與參與 打造公民電廠的支持體系

外出時你自備購物袋,挑選家電必選節能減碳款,但除了這些方式,其實你還能支持「公民電廠」,與社區一起落實地球公民的責任。一群人共同出資裝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發電後的效益運用,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和分享,「公民電廠」希望實現減少依賴大型電廠的願景,他們透過教育、戲劇與講座,邀請民眾了解能源議題,進而拓展居民公共參與的能力。

用社區力發電 看見多元的公民電廠

一支支面貌多元、小而精實的能源轉型隊伍「公民電廠」散落在社區,有的電廠組成能源共學社群,每週定期聚會,有的組成綠電合作社,讓社員透過「一人一票」的民主機制實踐公民電廠,甚至也有社區大樓貢獻屋頂,以庶民之力,推動屋頂太陽能電廠,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加上「社區力」,將能轉變成帶來新希望的「綠色電力」。

公民電廠 轉動社區治理與循環經濟新路徑

坐落在社區裡的公民電廠不只有發電,同時也具有促成社區治理機制的功能。在社區裡,居民透過討論決定電費收益的用途,可用於老人共餐、或社區巴士運作,更能用來經營共享空間或設施的公共電費。公民電廠形成社區治理機制,進而形成「社區循環經濟」,支持社區組織或機制持續運作,也能解決社區關心的議題,可說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近年食安問題使越來越多人關注飲食與農業議題,各地吹起新型態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只是究竟什麼是社區?什麼是農業?農人與消費者又該如何協力?這些問題並沒有單一解答。在台灣各地不同的脈絡下,社區協力農業就像農產品一樣,它的味道、氣息與樣貌來自它所成長的土壤,它們適應每個特殊的環境,各自發展出活潑生動的在地行動。

從農夫到消費者、社區到社群 人與土地 共好共存

在糧食網絡當中,最主要的難題不外乎是剝削的產銷管道、食物安全問題以及喪失永續的農作環境。有人認為農夫為求高產量、好賣相,大力施肥用藥,極力擷取地力,破壞農地最大的一群人就是農民,但如果農民是直接加害者,另一端的消費者則可說是間接加害者,因為「我們每一次的購買,每一個動作,就像是一張選票,決定著未來地球的樣貌。」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永續的農作環境,沒有食安疑慮,更好的產銷管道,或許在美、日蓬勃發展的CSA「社區支持型農業」能帶來這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