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教育、創新、溝通與參與 打造公民電廠的支持體系

能源轉型,也代表社會看待能源的方式、與能源的關係要改變,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有利公民電廠萌芽、茁壯。這套體系包括:熱心積極的社區領袖或公民團體、友善公民參與的制度、創新的平台、具社會理念的專業技術者等。

根據主婦聯盟出版的《推動社區公民電廠手冊》,「公民電廠」的定義,是一群人共同出資裝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減少依賴大型發電廠。發電後的效益運用,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和分享。公民電廠存在在社區當中,例如:公寓大廈頂樓、社區活動中心、或宮廟等公共空間,設置過程更重視與社區居民的溝通。

解決社區問題+能源教育 公民電廠不只是賺電費

「光電板還未設置之前,我們就開始做能源教育了。很多廠商在公有屋頂蓋光電板,但在下面工作或者上課的公務員、學生,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們不希望重複這樣的狀況。」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以下簡稱主婦聯盟)資深主任吳心萍說。

「干豆好」電廠上路前,主婦聯盟舉辦教師研習、出席學校朝會跟學生宣講,讓這些「社區居民」知道,學校裡將有一個公民電廠。108課綱強調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主婦聯盟也引進「一人一故事劇場」,邀請悅萃坊劇團,帶領師生以即興劇表演和分享個人經歷的方式,共同討論能源議題。

主婦聯盟

光電板還未設置之前,主婦聯盟就開始做能源教育,舉辦教師研習、出席學校朝會跟學生宣講(照片來源: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吳心萍說,有老師分享曾在偏鄉做教育志工、卻遇上風災淹水,差點回不了家的故事;也讓學生扮演能源部長、模擬能源政策,透過戲劇、故事,打破民眾覺得「能源很難」的印象。此外,主婦聯盟也舉辦「廠長見面會」,讓參與電廠集資的「公民廠長」交流各種再生能源資訊。「有人用家中未成年的小孩名義購買,希望用20年投資,替孩子存錢;也有廠長就是關渡國中的家長會成員,認同社區裡有公民電廠。」

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更強調教育價值先於發電收益。「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往往都是對民間『誘之以利』,但基於社大理念,我們花更多時間做『意識轉化』」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易昆說。「在這裡當理監事,不只是要出資、參與討論,還得接受培訓成為講師出去宣講。」

「這真的是很『giâ-kê』(自找麻煩)的事情」李易昆笑說。社大學員多半是中高年齡層的勞動階級,來自各行各業,對外演講前,要花大量時間培訓與溝通,「但我們認為,參與公民電廠不是拿錢入股就算了,深入了解議題,拓展公共參與能力,才是我們在乎的。」

李易昆

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易昆李易昆(中間穿藍衣者)向社區民眾推廣綠能發電的好處(照片來源:盧明正)

集合大樓做公民電廠 溝通有撇步

大樓社區的溝通教育,則是另一種挑戰。想做屋頂電廠,第一步該怎麼辦?「很簡單,先來我們這邊參觀吧!」信義新城管委會主委陳有鵬笑說。眼見為憑,能夠消解疑慮。陳有鵬在自家社區推動屋頂電廠前,分批帶管委會成員、住戶前往桃園觀摩案場。正式表決時,也遇到有頂樓屋主堅決不同意設電廠,陳有鵬針對該棟住戶做民調,結果仍多數贊成通過。

他指出,現行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頂樓設置廣告物、基地台等設施,須經頂樓住戶同意,但這條規定也成為頂樓住戶反對的依據和爭議來源。「國家綠能政策有正當性,應該要修改此項不合時宜的規定,否則對於設屋頂電廠是一項阻力。」

信義新城的屋頂電廠,現在是許多大樓社區的參考模範,陳有鵬也樂得為有心想設置的社區分享經驗、簡報導覽。他建議,大樓社區在表決時,「只要先決定『做或不做』,因為談到錢就會很複雜。」只要先凝聚共識,「錢慢一點討論,後續簽約、出資等,就讓管委會去談。」

他也建議,住戶多的超大型社區,因整體建置成本高昂,可採分區、分階段推動,籌資方式包括邀請住戶、廠商投入、申請政府補助,以前期電費收入投入下一期。此外,一些大樓社區推動不順利,可能因為管委會換屆過於頻繁,以至於未能延續,「第一年做完前置作業、區權大會通過,第二年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完。」「不過,每個社區都有不同的狀況」,陳有鵬說,要針對社區性質,擬定適當的溝通策略和財務規劃。他懇切呼籲:「為了下一代,低碳能源要趕快做。」

台北信義新城的屋頂電廠,現在是許多大樓社區的參考模範(照片來源:信義新城管委會)

創新作法 扮演人人參與綠能的後盾

公民要籌組電廠,專業技術者也是關鍵角色。創立於2015年的「陽光伏特家」,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公民電廠平台,開創了小額募資平台、綠能公益放大捐款等獨特模式,致力於降低一般民眾參與綠能的門檻。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是社會學者,她發現,台灣雖然掌握光電板的製造技術與產業鏈,大量外銷,但是「在地不用、民眾不參與」,根本的兩大障礙即是空間和資金。「於是我們打破要『有屋頂』、要『有錢』才能參與投資綠能的阻礙,民眾可以依據能力選擇參與方式,更有彈性。」

在陽光伏特家的平台,民眾有三種角色可以選擇:出資、提供屋頂、公益專案捐款。缺乏自有屋頂的投資者,可透過平台找到適合的案場,最低約15,000元,就可以進場,擁有屋頂的人,可出租屋頂賺取電廠租金,至於電廠的建置行政、運維、電費發放,陽光伏特家也會一手包辦,參與者可以隨時在線上監控電廠發電。

此外,陽光伏特家也在不同類型專案中提供服務,按照社區條件、組織型態協助量身打造。例如:「干豆好」專案中,持有電廠的主婦聯盟負責推廣和教育宣導,陽光伏特家則提供募資平台、維運技術,及金流、售電收益分配,扮演社區電廠的堅實後盾。

「干豆好的推動達成兩種價值,一個是說服地方政府讓公有屋頂達成應有的公共性,另一個突破是讓在地社區優先參與,我們為在地民眾建置隱藏連結,可以優先認購」陳惠萍說。

她分析,過往社區電廠的在地凝聚力高,但相對而言可擴散性較低。干豆好刻意混合這兩種特質,保障在地優先購買之外,也開放給單純想要參與小額綠能投資的一般民眾。「透過各種模式,回應不同參與者的需求,號召多元行動者,讓人可以簡單地在環境行動中找到經濟價值!」

至於獨特的綠能公益模式,則是號召民眾捐太陽能板給社福組織,讓保證收購20年的躉購制度,放大單筆捐款的效益,又能增加綠電,達成減碳的效果。設計公益專案,同樣要先為受贈對象量身定做,找到主要問題的解方。例如:近期為桃園比亞外部落募資蓋太陽能板,考量部落人口老化、電網脆弱,遇到風災經常停電,但部落屋頂多為違建,難以推動躉購售電或綠電憑證,因此以自發自用為目標,讓部落能穩定供電。

又例如宜蘭長照機構「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因離台電併網點太遠,賣電給台電成本過高,不符合效益,無法受惠於以躉售為基礎的綠能公益模式。因此陽光伏特家為此專案設計了「部分自用、部分出售再生能源憑證」的模式,22瓩的太陽能板,除了讓機構得以「自發自用」省電費,還可再向企業出售再生能源憑證。這也是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開放綠電自由交易所衍伸出的創新模式。

綠能進社區,幫助社區認識再生與永續能源(照片來源:PxHere)

公民電廠是為下一代投資

「幾乎每個人都在房屋中工作與生活,屋頂太陽能可讓人對能源更有感。社區若有好的共識基礎、有積極的領袖,就成功一半了!」陳惠萍指出社區想推動電廠時,凝聚共識的重要性。

不過,除了「想做」,尚有制度、結構的障礙待檢討。陳惠萍說,「干豆好」的上路,是很多相關團體努力倡議、挑戰現行制度的成果,也代表公民電廠的能量逐步成長。不過,相關的法律和行政程序對於小型電廠仍造成負擔。

吳心萍指出,例如:專案保險規定、會計師簽核、法律諮詢費用,對公民團體而言都是不小的開銷,若能改善、簡化,增加更多彈性,對於小組織才會更友善、增加參與空間。此外,依照現行公有屋頂的招標方式,對於一般廠商而言無經濟效益的小型屋頂,都可能被放棄,但其實小型太陽能案場具備多重價值,如當作能源教育基地、甚至為建築降溫。

吳心萍表示,因應炎熱夏天,行政院去年提出各校在兩年內「班班有冷氣」的政策,但經過實證,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可以為建築降溫4.2度C。「不是說反對教室裝冷氣,但除了裝冷氣之外,其他措施也值得重視。」她期待,未來各縣市政府可參考「干豆好」的案例,依照不同案場的性質因地制宜,優先開放給社區或者市民團體參與,「對於公民來說,不只是看投資報酬率,更是對下一代的投資。」

2020年11月,經濟部公佈「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鼓勵更多社區與合作社投入公民電廠設置。從能源教育、制度倡議、專案設計,社會創新,可以看到各領域的行動者一步步建立起公民電廠的支持體系,用友善社會、土地的方式,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也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

 

指導顧問:吳碧霜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王舜薇

專題企畫:崔芳瑜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Share

標籤: 主婦聯盟信義新城公民電廠屋頂電廠干豆好核能核電社區電廠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