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飢餓目標大逆轉 國外食物銀行積極蛻變中

「消除貧窮」、「零飢餓」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兩大重要願景,然而通膨的愈演愈烈,卻可能令我們與其漸行漸遠。糧食不安全問題席捲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陷入飢餓進行式,具有危機意識的食物銀行立即做出具體因應,從早期的被動受贈化為更積極的主動介入,更有計畫地分配食物給需要的人。閱讀本文,看看肯亞、澳洲、墨西哥等地的食銀採用了哪些創新作法來積極搶救飢餓。

疫情、戰爭、極端氣候,面對惡劣環境,台灣的食物銀行如何回應創新模式?

食物銀行一直以來扮演社區據點的重要角色,從解決飢餓、處理剩食再到食農教育,不斷因應時代需求而改變服務內容。如今面對疫情、戰爭、極端氣候三者交織的挑戰,應如何創新才能突破重圍?來看看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古碧玲,以及芥菜種會防救災服務中心主任吳秉翰如何運用新科技、新思維,化危機為轉機,帶領食銀創造更多可能。

大學USR進社區—找到微光就能找到孩子

「微光盒子」原本是政治大學USR「興隆安康.共好文山」計畫中,由政治大學學生自主發起的兒少陪伴團體,在2021年8月申請成為協會,從學生自組社團晉升為一個非營利組織(NPO),展現微光盒子要在社區內永續推動社區發展的決心。透過政大師生投入與社區夥伴一同合作,讓安康社區家庭有更好的支持系統,一起打造出更友善、更永續的文山大學城。

民間組織站出來—在社區中接住邊緣的孩子

家庭是孕育孩子的搖籃,當家庭失去功能,就需要社區一起來協作。「讓社區一起來養我們的孩子,」有了這種生命共同體的信念,就不怕弱勢的孩子被漏接。不管是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或是小草書屋,都在示範一種更積極照顧社區中的弱勢兒少的方式,不只提供孩子第二個家,更伸手解套纏住原生家庭的問題。

政府、企業伸援手—讓孩子在社區中好好長大

不論是高風險和創傷兒少的社區安置,或社區中本來就需要照顧的弱勢兒少,要讓社區成為孩子的避風港,需要政府、企業伸援手,才能讓孩子在社區中好好長大。閱讀本文,看芥菜種會的「類家庭」方案如何透過凡事以孩子為優先的照顧設計,幫助身心受創的孩子;台北市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又是如何在社區中打造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非洲有句諺語說:「要養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的力量。」可見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只是父母或單一家庭的事。更重要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讓社區一起來養我們的孩子」就成為弱勢的孩子不被漏接的最佳解方!本次專題帶您進一步觀察政府、企業、社區組織與照顧者們的協作模式,看他們是如何同心協力,讓孩子能在社區好好長大,替每一段曾經令人心疼的故事,寫出勇敢向前的希望篇章。

照顧從來就不只是一份工作 部落長照照出文化傳承路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顧」的需求愈來愈大,而缺乏照顧人力的問題,在資源取得相對不易的原住民部落中更顯嚴重。「長照」學問大,不僅是延長壽命和生理照顧而已,更需長時間相處及溝通。台灣原住民族16個族群間有不同的照顧文化,如何突破現行缺乏文化敏感度的法規制度,發展因地制宜的部落照顧體系?本文帶您進一步探索。

寒溪的另類長照場域 長輩在文化傳承中展笑顏

小米慶典活動是寒溪部落的歷年盛事,在崗給協會寒溪村,這個動作不僅是是在「種」小米,也在「種」文化–部落長者透過過去熟悉的農事,重尋生活重心與自信。閱讀本文,看崗給協會創會理事長李淑敏與兒子方喜恩如何將原鄉照護結合文化傳承,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社區合作夥伴寒溪長老教會師母張梅丹又是如何藉由長者小旅行的推動,運用長者的智慧與經驗創造出不一樣的照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