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接地氣 蘆荻社大打造韌性社區防疫網

疫情改變了日常,生活成為需要重新融入和學習的異鄉。深耕社區已久的蘆荻社區大學,運用創意的課程設計,以線上方式凝聚社區,也為居家防疫的同學帶來不少樂趣。像是總被認為操作繁複的料理課,少了鍋碗瓢盆,老師仍以五感兼具的創意教學,讓學員如臨現場,透過螢幕感受到色香味俱全,在家玩出一手好廚藝。

政府、民間跨域攜手 災害回應機制從互信開始

美國時代雜誌《Time》公布了最新一期封面,將2020年畫上紅色大叉,象徵畫掉史上最糟糕的一年。儘管2020年終究會成為過去,但如何集思廣益找尋回應災害的新觀點,卻是當前人類Checklist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基督教芥菜種會日前舉辦「災害研習會議─公私部門跨域的災害回應機制」,邀請公私部門藉由對話、交流等跨域思考,期待未來能群策群力回應災難。

隱藏社區巷弄裡的賞蝶步道 大直劍南山的保育天堂

受夠水泥和鋼筋構築的都市叢林了嗎?芥菜種會公民記者培訓營的小記者將要帶大家一訪隱藏於巷弄裡的自然步道,不僅遠離都市的塵囂,還能看到翩翩舞姿的蝴蝶仙子,點進內文,來看看這條賞蝶步道的神奇之處吧!

「憶見美好 共創以人為本的失智友善城市」論壇側寫(下)

如果一直提供長者卡拉OK等無生產力的事物,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如何?長期觀察北歐及台灣長照發展的記者周傳久認為,若是如此,長久下來,年輕人就完蛋了!他表示,社會對失智症者能夠容錯是一項指標,更進一步則是思考如何讓失智症者具備生產力。像是嘉義的大齡食堂則是很好的案例,由社區長者擔任提供餐食的主廚,不僅長者獲得成就感,也達到活躍老化、增加社會參與的目的。

「憶見美好 共創以人為本的失智友善城市」論壇側寫(上)

荷蘭的霍格威失智村向全世界證明,失智友善環境可以讓失智者過得如一般人。然而,若不是複製霍格威失智村硬體設施的方式建構失智友善環境,又該如何打造符合台灣在地需求,對失智者及其家庭友善的環境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全文一探究竟吧!

50+熟齡縫紉班培力 銀齡世代在社區中活出第三人生

誰說50歲人生就進入下半場?事實上「50歲是新的40歲」(50 is the new 40 )。基督教芥菜種會2020年開始推展「50+熟齡培力計畫」,鼓勵中高齡者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及社區服務場域,9月時更開辦「50+熟齡衣物縫補班」,不少已退休的婦女報名學習新技能,未來也有機會幫助鄰里的獨居老人或弱勢家庭縫補衣服,貢獻心力回饋社會。

活化閒置空間、藝術彩繪 讓社區活跳跳

觀光發展常被視為推動地方社區的重要策略,社區居民也能透過社區營造來凝聚彼此力量,共同合作創造屬於在地的觀光商業模式。台灣目前有許多社區透過情境式的牆面彩繪進行社區再造,藉由遊客的拍照打卡宣傳及媒體的傳播報導,社區成為一夕之間爆紅的觀光勝地。然而,社區如何透過地方創生的觀點與方法延長生命力?又該如何實施可以更融入在地發展,創造社區觀光的整合性服務呢?

放心Talk X 印尼鄉村的影像運動 印尼與台灣的社區經驗對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環境與人文的差異,不同國家的社區經驗也截然不同。以印尼而言,在印尼,藝術是普及於庶民,且人人都具有潛在的藝術家性格,因此印尼影像工作室的Rangga,便透過教導村民拍攝影片作為社區工作的實踐,讓村民透過影像,說出自己的故事和生命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