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的人們,學習以彎腰的視角,拉出地方微小卻堅挺的生命姿態

「平溪。站壁人生。小聚場」社區環境改造行動的提案者于慧正(苔苔姐姐),注意到在公園街上的社區小聚場,住民只能站著聊天,因此邀請地方木作師傅與國小師生一同施作,打造一處歇腳停留的場所。另外,也讓民家門面成為苔蘚的觀賞區,讓大小朋友近距離觀看和認識平溪特有的苔癬生態。社區營造是否一定得由地方人士或專業團隊主導呢?其實若每個人都能謙卑的彎下腰,便能超越自我界線,以遼闊的視野看待地方的未來。

大媽做社區?很可以!

近年來社家署的小衛星計畫,補助民間組織協助脆弱家庭的兒少融合社區生活。參與在第一線的婦女們,將政府政策擺一邊,把孩子的需要擺中間,她們運用在地的資源並陪孩子在一起,提供好吃、好玩又好學的安心所在,用愛成就社區的美好,成為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柱,如此的社區真可說是「得大媽者得天下」啊!

社區逗陣行 Happy, go further and stronger

在這個少子高齡化、經濟不再高度發展的世代裡,共生力成為人們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共生力是一種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產生互助關係、共享資源的能力,一起發揮能量,共同創造一個互相照顧的社區,互助互利。因此,當我們在一起、逗陣行,會怎麼樣?會快樂、會走更遠、會更有力量!

什麼是社區中最需要發生的改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社區的孩子!鋼琴老師與醫師娘在投入社區工作後,體悟到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功課,因此改變過去矯正的眼光與姿態,放手讓孩子玩。到頭來她們發現被改變的不是社區,而是那些希望社區被改變的人。

以願景藍圖 形塑社區的生命韌力

在天然災害頻傳,生態和經濟的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現今,該如何快樂的展望未來,以取代悲傷的回顧?又該如何提升社區的生命韌力、啟動復原力?社區力傳播網邀您一起探究,該如何透過具體的行動力,來形塑社區生命韌力的願景。

用藝術做社區 好嗎?

有天在一個社區場合裡碰到一位藝術家,她問我:「很多藝術家最近都說要做社區,妳有什麼看法?」聊了聊,她心裡的不確定是:「這對社區有什麼好處?」若能使更多人停下來看看這個社區,想知道社區的故事,甚至讓社區裡的人產生更多連結,那就是做社區了!

今日 他鄉是故鄉

和新住民姐妹的相遇,帶我通往她們在這地方的日常世界,也讓我看見她們的家庭、工作、歷程,以及她們在社區中行走的生活足跡。從這群女子的觀點出發而生成的生活地圖,其實承載了她們從故鄉到異鄉,轉化自己生命邊界和漂流認同的記憶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