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礪市營造在地共生 讓社區居民更健康

日本比台灣提早20年面對超高齡社會議題,2016年日本中央政府提出「在地共生社會」的概念,打破過往垂直行政的疆界,除了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照顧模式外,更希望提升居民「共生」的意識,將社區生活視為自己的事,一同解決問題。

讓社會框架外的人有個家 日本富山縣居場所

日本的富山縣位於日本北陸地區,過去雖為日本近畿地區的糧倉,但隨著愈來愈多年輕人離鄉到都會工作,富山縣亦面臨嚴峻的高齡化、少子化,甚至「醫療崩壞」趨勢。這幾年到富山各個市町村參訪,白天在街上走動的居民本就不多,入夜後更宛如空城。為解決「地方消滅」的問題,除了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外,富山縣的地方政府、醫院、大學更於10年前開始推動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希望讓市民們共同面對地方的各種照顧問題。

危機即轉機 德國社區高齡照顧的啟示(下)

你知道嗎?台灣年長者從臥床到過世平均長達8至9年,比起德國的2至2.5年,足足多出6年。「受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及生命應讓他自己決定,而不是由外人決定。」心理系教授克魯瑟強調。他認為當長者面臨死亡,應重視其尊嚴及醫囑,並自然結束生命,而非用人為的方式、違反意志來延長生命。

危機即轉機 德國社區高齡照顧的啟示(上)

對70歲至90歲長者深入研究的心理系教授克魯瑟表示,高齡長者們其實最關心的不是自主性,反而是希望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什麼。因此,我們對於長者照顧應該要視「自主性」與「參與度」為同等重要,促進長者與他人交流的創新做法,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要叫我瑪麗亞 我是社區新力量

在台灣的東南亞新住民人數突破54萬人,他們所創造新的社區文化,儼然成為在地一股強大的力量,如何讓東南亞新住民和移工與台灣人民有對話的機會,進而在生活文化層面上得以融合,是擁有「最美的風景是人」美稱的台灣所需要思考的。

青年發起藝術共創 正濱老漁港華麗轉身

多年來地方政府努力讓正濱漁港轉型為觀光碼頭,因而有了像是威尼斯彩色島的屋子及阿根納造船廠,然而當五顏六色的顏料撒上這個老漁港時,似乎也覆蓋了這個地方獨特的歷史地位與文化背景。三年前,一群青年藝術家駐村,以藝術為橋樑,重新連結社區情感,成功讓人與空間和世代對話,也讓這些覆蓋在顏料下的漁港,緩緩地說出那些不為人知的舊港故事。

發展綠能社區 為地方創生賺進第一桶金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災敲響一聲警鐘,以再生能源取代原本的發電來源,成為各國刻不容緩的發展方向。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在2018年6月提出《公民電廠推動方案》,期待透過「公民電廠」,改善空污與核廢料問題,進而活絡社區經濟、增加就業機會,以及能源自主等循環經濟效應,為地方創生賺進第一桶金。

一杯部落咖啡,喝出合作社的突破與侷限

一杯來自屏東的咖啡如何飄香全台,又如何在10年內,從零星種植到每年超過1萬噸的收購量,還接下夏威夷、新加坡、香港的訂單?泰武村民發現身處的滿山遍野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咖啡樹,部落在原民會建議下,成立原住民生產合作社,不僅讓泰武咖啡農辛苦的成果銷售出去,也讓部落人才留下來。